于桂青 陳玉華 孫萬日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腸內營養在胃癌切除術后的應用價值。方法 收集本院近2年來胃癌患者119例,分為腸內營養組(EN組)和腸外營養組(PN組),分析兩組患者術后營養變化、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等。結果 術后體重變化、腸功能回復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發生率,EN組均較PN組減少(P<0.01)。結論 胃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可明顯改善病患者術后營養狀況,促進腸功能恢復,并降低住院費用和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 胃癌;腸內營養;護理
腸內營養的應用,越來越引起臨床重視。直接向腸道提供營養物質,不僅是滿足機體對營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維持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這對胃癌切除術后患者的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1]。總結我院61例胃癌切除術后腸內營養患者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9例胃癌切除患者,分為EN組和PN組。EN組61例:男40例,女21例,年齡41~66歲。近端胃癌切除38例,遠端胃癌切除13例,全胃切除空腸代胃10例;PN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齡43~65歲。近端胃癌切除33例,遠端胃癌切除18例,全胃切除空腸代胃7例。
1.2 方法 PN組按胃癌切除術后留置胃管、禁食、輸液、腸外營養等治療護理;EN組除給予實施PN措施外,同時于術后20~24 h后實施腸道內營養支持。
1.2.1 留置營養管方法 全部EN病例術前置胃管,術中在胃管指引下放置空腸內營養管。1.2.2 營養液成分 營養液為能全力[2]。
1.2.3 營養方法 EN組術后第1天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滴入,第2天給予能全力和5%葡萄糖注射液各500 ml滴入,第3天給能全力500~1500 ml持續滴入。開始滴注速度30~60 ml/h,6 h后如患者無不適,可將滴速增至60~80 ml/h,,第3天后如病患者無腹脹,可將滴速維持在100 ml/h左右。營養液于體外加溫至38℃左右。PN組術后第1天起經靜脈輸入腸外營養,時間也為6~8 d,經口進食后腸外組營養也逐漸減量。
1.3 觀察指標 測量術前體重,觀察病患者術后第8天的營養變化(體重)、腸功能恢復情況、并發癥及住院費用。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3.0軟件包統計分析。
2 結果
兩組病患者術后營養變化、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護理
3.1 心理護理 由于管飼時間長,且多為24 h持續進行,絕大多數患者對術中放置鼻腸管進行腸內營養治療有畏懼心理,有的甚至拒絕應用。針對患者的這種心態,我們安慰、關心、鼓勵患者,把握合適的時機與家屬交談,引起患者和家人的重視,使患者及家屬理解腸內營養的重要意義,以及優于腸外營養的特點等。讓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3.2 鼻飼管的護理 選用質地較軟的細管,刺激性小、耐腐蝕,柔韌度好,易于插入。置入鼻飼管后,由于患者活動、胃腸蠕動、長期喂養及固定不牢等原因,鼻飼管位置可能發生改變甚至脫出,故應妥善固定并注意檢測。喂養開始前,必須確定鼻飼管位置。胃內鼻飼管可通過吸出胃內容物而證實,十二指腸或空腸內置管可通過X線透視、拍片而確定。注意將鼻腸管和胃管分開固定,每隔24 h換一個方向固定,防止壓迫鼻腔。滴注過程中,每6~8 h用20 ml溫生理鹽水沖洗管道1次。尤其夜間應特別注意,一旦發現堵管應立即用溫生理鹽水反復沖洗,保持管道暢通。沖管時用力應由小到大,不可突然過大,否則可沖破導管。
3.3 營養液輸注管理 營養液的輸注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濃度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輸注量由少到多。開始時速率一般為25~50 ml/h。以后每12~24 h增加25 ml,最大速率為125 ml/h。有條件者均建議使用輸入泵,無條件者可用重力滴脈注注。能全力使用前應搖勻,溫度應保持在38℃左右。同時要按靜脈輸液標準,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輸液管每24 h更換一次。第1天輸液時,患者若無反應,第2天速度可加倍,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加量。患者應取半臥位或坐位,鼓勵患者床上活動。
3.4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注意定時觀察鼻腔黏膜的完整性,每天清潔鼻腔、口腔,并滴石蠟油潤滑鼻腔。腹脹、腹瀉是腸內營養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可能與營養液濃度和輸液速度有關。腸內營養時應詢問患者有無腹脹、腹痛、惡心、嘔吐,了解腹脹、腹痛的程度及持續時間。注意觀察嘔吐物及胃管抽吸出胃液的內容、顏色,判斷有無返流。準確記錄排氣、排便的時間及大便的顏色、性質和量,腹瀉時應進行大便培養及常規檢查。如腹瀉的原因一直未查清,應暫停EN,改用PN。
4 討論
研究證明[3]:小腸的運動、消化、吸收功能在開腹術甚至結腸術后幾小時即可恢復,術后6~8 h就能接受腸內物質的輸入,大腸的功能3~5 d可恢復,這就使早期經腸營養成為可能。本組資料表明,在認真觀察和護理的前提下,胃癌切除術后早期實施腸內營養是安全可行的。本研究中有3例出現輕度的惡心和腹脹,經調整輸入速度后癥狀緩解。早期腸內營養有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本研究中EN組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PN組。早期腸內營養具有營養豐富、價格低廉、易于臨床護理[4]等優點,符合生理過程,保證了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是胃切除術后病患者早期較佳的營養支持方法。因此腸內營養是一種安全可信的治療方法,不僅能獲得相同的營養支持效果,而目符合生理要求,促使患者早日恢復。
參 考 文 獻
[1] 李元新,黎介壽.腸內營養支持的緊張江蘇臨床醫學雜志,2002,6(2):90.
[2] 孫錦海.能全力的應用與護理腸內與腸外營養,2000,7(2):97-98.
[3] 洪錚,江志偉,黎介壽.胃腸道腫瘤病人營養支持腸外與腸內營養,2002,9(4):238-240.[4] 耿利瓊.胃大部切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療效比較及護理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6, 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