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麗
【摘要】 目的 探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經驗,提高護理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實施的護理方案。結果 通過有效的觀察及護理,能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及自我調節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結論 臨床上除有效治療外,正確的護理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護理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IANG Li.The Hospital of Dunhua City,Dunhua 133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nursing experienc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mprove the effect of nursing.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from Oktober 2006 to Oktober 2008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ursing program.Results By the effective observation and care,it can improv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self-control.It also can reduce comlication.Conclusion In addition to effective treatment,the accurate and effective care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ri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nd reduce comlications and mortality.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ursing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內科的常見病,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臨床有嚴重持久的胸痛、心律失常、低血壓休克、心力衰竭及其他表現。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性期護理和康復期的護理,是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的重要措施。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中男32例,女16例,年齡50~82歲,平均64.29歲。均通過臨床表現、心電圖、心肌酶譜而確診。發病到就診時間1~24 h,平均5.5 h。下壁心肌梗死12例;前壁心肌梗死6例;前間壁心肌梗死4例;前側壁心肌梗死5例;廣泛性前壁心肌梗死5例;正后壁心肌梗死3例;廣泛前壁并下壁心肌梗死4例;下壁合并前間壁心肌梗死2例;心內膜下心肌梗死7例 。
2 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恐懼型、抑郁沮喪型和憤怒暴躁型三種。恐懼型患者對自已的病情缺乏了解和認識,心理上感到極度的恐懼不安,甚至徹夜不眠。對此型患者主動關心,耐心解釋,使其了解病情的可治性,消除恐懼心理,配合治療。抑郁沮喪型患者多見于性格內向者,常表現為情緒低落、沉默寡言,對親人冷淡,但對醫護人員較為依賴,在醫護人員的監護下認為有安全感。對此型患者應主動接近,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此型患者服務態度甚為重要。憤怒暴躁型患者多見于文化水平低或體力勞動者,平時自覺健康,一旦發病常表現為悲憤、暴躁,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對此型患者醫護人員應主動接近,關心體貼,講解情緒對疾病的影響,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護理人員的誠意,從而達到克制自己、配合治療的目的。
2.2 密切監護及早發現并發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在監護病房接受治療及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嚴重并發癥隨時可發生,心源性休克是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及時發現是爭取搶救時間的關鍵。護士應每15~30 min測血壓、脈搏1次,如血壓下降,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口唇紫紺、四肢厥冷、煩躁不安、出冷汗等癥狀時,即可判斷患者處于休克狀態,積極抗休克治療。連續心電監測可及時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律失常,發生于24 h之內,以室性心律失常最為多見。可能作為心室顫動先兆的任何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動過速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嚴重的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心律失常,及時予以糾正。監護病房護士應正確識別各種心律失常圖形,確保連續的心電監護質量,有效地控制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
2.3 吸氧 吸氧可提高血氧濃度,增加心肌供氧,減輕呼吸困難、胸痛和發紺,而且有利于梗死邊緣區缺血心肌的氧供,限制梗死面積的擴大,因此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療中的重要措施。急性期給予高流量間斷或持續鼻導管、面罩吸氧3~5 d,以后間歇吸氧,流量為2~3 L/min為宜。
2.4 休息與活動 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3天需要絕對臥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護理人員幫助進行,盡量減少患者的體力活動。無并發癥者,第3天后可在床上坐起,并可在床旁使用便盆。1周后可在床邊走動,以不出現癥狀為限。臥床休息可減輕心臟負荷,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但不可延長臥床休息時間,因為長期限制活動,心臟功能受到抑制,可促進肺不張和發生血栓栓塞的危險;且適當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建立,促進心肌梗死的康復。但對病情嚴重、有并發癥者應延長臥床時間,直至并發癥得到控制,病情穩定7 d后再逐步增加活動量。
2.5 疼痛的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疼痛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心肌缺氧加重,促使心肌梗死范圍擴大,易發生休克和嚴重的心律失常。對于持續性心前區疼痛患者,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鎮靜劑。
2.6 飲食與大小便的護理 開始3天以流質為主,以后改為半流質易消化飲食,進食不宜過飽,可少吃多餐,食物以低脂肪、低膽固醇、清淡易消化為主,適量的水果、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飲食,鼓勵患者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囑患者保持大小便通暢,減少用力排便。預防便秘,急性期可給予灌腸協助排便;保持1~2 d排便1次,也可以采用藥物療法。
2.7 恢復期護理 有的患者在恢復期由于病情好轉,心情舒暢,此時應特別囑咐患者注意控制情緒,合理安排自已的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有的患者顧慮及擔心心肌梗死復發,擔心出院后在發病時得不到醫護人員的及時治療和照顧。因此應向患者及家屬提供該病機制、治療以及誘發因素、自我救護等有關知識,增進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和信心,鼓勵患者從事部分生活自理和活動,避免情緒激動,保持精神愉快,可減少再發。在做好患者護理的同時,要做好家屬的疏導工作,使患者和家屬之間建立一種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復的心理環境。患者出院時,避免勞累和情緒激動,繼續服藥治療,如有新的情況及時來院復診。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急驟、變化迅速、病情危重、并發癥多、死亡率高。大多數心梗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知識,不能夠正確認識疾病,這將直接影響患者對治療方案的理解和治療依從性,使其對治療疾病的態度不夠積極、主動,不能堅持合理的行為方式,從而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影響疾病的康復和預后。本組通過對有針對性的護理問題進行觀察和有效的護理,能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及自我護理的能力和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上除有效治療外,正確的護理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