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玉增
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能量、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廢物,其排泄途徑不一,可通過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或皮膚把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其中經泌尿系統排出的排泄物種類最多,量也最大。在正常情況下,尿液的成分比較恒定,尿液來自血液,腎臟又是主要排泄器官,因其成分與機體代謝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任何系統病變能影響血液成分改變時,均可引起尿液成分改變,因此尿液檢驗的臨床意義很直觀、很重要、也很廣泛。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要根據臨床醫師的送檢目的、患者的狀況和試驗的要求來進行尿液標本種類的選擇和收集。
1 臨床常用尿液標本種類
1.1 晨尿 清晨起床后,在未進早餐和做其他運動之前排泄的尿液為首次晨尿。因較濃縮、條件較恒定、便于對比、且可避免受飲食的干擾,適宜住院患者、早期妊娠診斷試驗、疑診腎臟患者收集,還可用于篩查、直立性蛋白尿檢查和細胞學研究(應在采集前1 d提供收集容器和書面收集說明,如外陰、生殖器清洗方法,留中段清潔尿)。
1.2 隨機尿 隨時排泄,無需患者做任何準備的尿液。適用于門診患者常規及急診篩查,但因有諸多隨機因素影響(若患者攝入大量液體和劇烈運動后),將直接影響尿液成分,使尿中有形成分檢出率較低,從而不能準確反映患者疾病情況。另一方法是收集首次晨尿排泄后2~4 h內的尿液標本,作為第二次晨尿,但要求患者在前晚22:00點起到收集標本止,只能飲用200 ml水,以提高細菌培養和有形成分計數的靈敏度。
1.3 計時尿 收集一段時間內的尿液標本。如收集治療后、進餐后、白天或臥床休息后的3 h或12 h或24 h全部尿液,準確的計時和規范的說明是確保計時尿結果可靠的重要前提,需告知患者標本收集的具體步驟(收集尿標本時間段起點、終點,盡可能提供書面說明,在開始收集標本的起始時間囑患者排空膀胱中的尿液,棄去該部分尿液,將此后連續3 h或12 h或24 h的尿液收集于盛尿容器內。計時尿常用于化學成分定量測定、廓清率試驗和細胞學研究。
2 尿液標本的保存與防腐
一般尿液常規篩查應及時檢查新鮮標本,盡量不要使用防腐劑,但在標本收集后2 h之內無法進行尿液分析、尿液中所要分析的成分不穩定或作某些特殊試驗需留取大量標本時,標本根據檢查目的可加入特定的化學防腐劑,常用尿液保存和防腐方法如下:
2.1 冷藏尿 液放置于4℃冰箱中冷藏可保存6 h,不干擾常規篩查,在24 h內可抑制細菌生長,但有尿酸鹽和磷酸鹽沉淀,可隨檢驗目的加防腐劑,用于電解質肌酐、葡萄糖、總蛋白、白蛋白、重金屬、藥物篩查、促卵泡激素、雌三醇等檢查。
2.2 甲苯 每100 ml尿加入甲苯0.5 ml,可阻止細菌污染,以延緩尿液中化學成分的分解,用于尿糖、尿蛋白、丙酮、乙酰乙酸等化學成分的保存。
2.3 甲醛 每100 ml尿加入400 g/L甲醛0.5 ml,可抑制細菌生長,并可固定尿中的細胞和管型,用于細胞和管型檢查。由于甲醛具有還原性醛基,不適于尿糖、17羥皮質類固醇、17酮類固醇等化學成分檢查。
2.4 麝香草酚 每100 ml尿加入量<0.1 g,有防腐作用,保護有形成分,常用于尿濃縮結核菌檢查,干擾蛋白沉淀試驗,抑制細菌和霉菌。
2.5 鹽酸 每升加10 ml濃鹽酸,可破壞有形成分,沉淀溶質、殺菌,不能用于常規篩查,可用于鈣、磷酸鹽、δ-氨基乙酰丙酸、草酸鹽、尿17酮類固醇、17羥類固醇、兒茶酚胺等檢查。
2.6 硼酸 每升尿中約加10 g,硼酸24 h內可抑制細菌生長,但干擾常規篩查的pH,可保護蛋白質和有形成分,有尿酸鹽沉淀,用于蛋白質(白蛋白、氨基酸等)、尿酸、5-羥吲哚乙酸、羥脯氮酸、皮質醇、雌激素、類固醇等檢查。
2.7 氟化鈉 能防止糖酵解,用于葡萄糖檢測,不能用于常規篩查。
2.8 碳酸鈉 24 h尿中加碳酸鈉約4 g,保護卟啉和尿膽原,用于卟啉、尿膽原檢查,不能用于常規篩查。
3 檢驗完備后尿液標本處理
3.1 臨床工作中標本檢驗完備后,必須經過(10 g/L過氧乙酸或漂白粉)消毒處理后才能排到下水道。
3.2 用過的一次性尿杯,應先消毒后毀型、再燒毀或送醫療垃圾站統一處理,并要做好記錄。
3.3 所用的盛尿容器及試管等須經30~50 g/L漂白粉澄清液或10 g/L次氯酸鈉浸泡2 h,也可用5 g/L過氧乙酸浸泡30~60 min,再用清水沖洗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