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淑
【摘要】 任何人患病后,首先經歷一個從健康人到患者的心理承受過程,必然產生相應的心理變化。當一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后,即使是一位意志堅強的人,也會產生明顯的心理反應,而不良的心理反應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及預后。醫護人員面對癌癥患者應及時、正確地了解其各種心理需求,應用相應的心理照護方法,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引導患者正視現實,擺脫死亡的恐懼心理,使其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及其彌留之際生存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 癌癥患者;心理反應;心理支持
1 癌癥患者的心理反應
癌癥患者在就醫、診斷、治療及康復等階段,往往表現出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心理變化,表現為焦慮、猜疑、恐懼、孤獨、抑郁以至出現性格變異等心理反應,甚至表現出極端行為,選擇輕生。其誘因與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及個人的生活習性等密切相關。
1.1 誘因 多種社會因素(表現出無助、無望感等)、不良的家庭環境和不良的生活習性等均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
1.2 常見的心理反應 可分為焦慮、猜疑、恐懼、孤獨、抑郁、性格變異及接納等方面。
1.2.1 焦慮 一般表現在就診初期、沒有得到明確診斷前,以一種煩躁不安、感覺過于敏感、厭食、惡心等形式出現,是癌癥患者預期發生不良后果時的一種復雜情緒反應,是癌癥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心理表現。可分為三類:①期待性焦慮;②分離性焦慮;③閹割性焦慮。
1.2.2 猜疑 猜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相當一部分癌癥患者對突如其來的結論表示極度懷疑,對整個醫療過程中的任何環節均持懷疑態度,檢查是否出錯、診斷是否錯誤、治療是否有效等等,拒絕或不配合相應的有效治療。
1.2.3 恐懼 癌癥是最容易使人產生恐懼的疾病。幾乎所有癌癥患者均認為是絕癥,是生命的終結。由于對預后估計和生存率的擔憂,往往產生恐懼心理,表現出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產生恐懼,同時表現出情感上的脆弱。對自身疾病產生恐懼外,對家庭、事業、社會環境等方面也產生恐懼感,深怕離開心愛的人、深怕失去自己的社會地位、對未完成的事業產生內疚等。
1.2.4 抑郁狀態 當被告知為癌癥后,大多數患者出現抑郁狀態,表現為精神恍惚,伴有孤獨感,出現極度絕望的心理反應。治療過程中無法承受病痛的折磨、藥物的不良反應等,有些意志薄弱者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個別患者選擇過早結束自己的生命。
1.2.5 性格變異 接受康復階段的癌癥患者極易出現性格上的變異。長期受病痛的折磨,治療上無明顯好轉跡象,加之得不到家人和社會上的同情與關懷,隨之失去繼續生存的信心和勇氣,便向家人和周圍人發泄,表現出持續不定的性格上的變化。
1.2.6 接納 多數癌癥患者雖有多種心理矛盾,但能夠認識到無法改變的現狀,開始接納,最終以“宿命論”去求得心理平衡,以平常心面對余生。
2 癌癥患者的心理支持
在癌癥患者的整個治療、康復過程中,心理因素所發揮的積極影響,其他醫學治療方法所不能取代。目前一致認為是良好的心理情緒,可以提高和平衡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已經出現的腫瘤處于自限狀態,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康復,甚至可以出現奇跡。所以在癌癥患者的康復過程中,醫護人員和家人的心理支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1 幫助癌癥患者面對不利診斷 一旦被確診為癌癥,幾乎所有的患者將會出現錯綜復雜的心理反應。應給予同情與關懷,創造良好的氛圍,積極傾聽患者的心聲,并為其提供最大可能的幫助,使之感受到希望之存在,沒有被歧視,仍得到尊重和理解。盡可能地排除或/和減輕不利診斷所帶來的顧慮。
2.2 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找回生存意義
2.2.1 保持樂觀和充滿希望的態度 通過各種途徑宣傳癌癥科普知識,正確引導患者正視現實,使其消除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更加需要社會上的關懷與支持,幫助患者對生存充滿希望,更好地應對疾?。?]。
2.2.2 避免指責,正確引導患者樹立自信心 人群中存在各自的個體差異,每個人具有固有的個性,外界力量很難改變其固有的性格。每個人完全可以用各自特有的方式、方法去應對疾病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不必通過外界力量嘗試著改變其固有的性格[2]。當患者的性格發生變化時應給予正確引導和開導,增加其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2.2.3 應用寬恕療法減輕癌癥患者心理的壓力 寬恕有益于提高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寬恕療法可以減少患者的負性情緒(如悲傷、氣憤、焦慮等),緩解緊張情緒,幫助患者重新去理解和認識生活。通過對傷害的理解和重新認識,釋放負性情緒來緩解緊張的生理和心理壓力[3]。
2.2.4 幫助找回生存意義 當癌癥患者面對長期、致命的疾病,可能會失去所有興趣和愛好,生存將會成為唯一目標。積極使用談話、傾聽技術及開放性的提問方法[4],主動傾聽患者的心聲,使癌癥患者樹立信心,自我發現甚至超越自我,找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2.3 臨終關懷(Hospice) Hospice是對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晚期癌癥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安寧療護,以減輕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懼,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使每個晚期癌癥患者在有限的時光里安詳、舒適、有尊嚴而無憾地面對人生。安詳辭世是Hospice的最終目的,使患者更坦然地面對疾病和死亡。
3 結論
癌癥患者所經歷的痛苦,并非單純的軀體疼痛,而是牽涉到周圍人群生活的各層面,包括情緒、認知、行為、靈性、人格以及社會關系等。癌癥患者較比一般患者更需要身心上的關懷與照顧,更加需要周圍人群及社會上的支持與幫助。作為醫護人員及家屬盡可能地了解和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正視現實,擺脫死亡的恐懼,認識生命的價值及其生存的社會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托馬斯?愛德華,托馬斯?戈登.治療醫患矛盾的12張處方.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43-191.
[2] 吉米?霍蘭 著,唐麗麗 譯. 癌癥人性的一面.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13-25.
[3] 何兆雄.實用生死學.海澤出版社,2006:524-536.
[4] 施永興.安寧護理與緩和醫學.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2: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