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百文 張晶 蘇明彥
口腔科是易于發生交叉污染、交叉感染的場所。近年來患者在看牙病時感染其他疾病的病例不斷增多,隨著乙型肝炎病毒(HB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逐年增加,醫護人員接觸HBV、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機會也隨之增加,口腔科器械種類較多,頻繁用于患者口中,直接接觸患者的唾液、血液,容易傳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消毒是預防醫院內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監測是評價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因而在醫院消毒工作中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對市區所屬醫院的口腔科及個體牙科診所消毒狀況進行了監督監測,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市區所屬3級醫院4家,2級醫院20家,1級醫院8家,個體牙科診所36家,共計68家為檢測對象。
1.2 監測范圍 治療室空氣、物體表面(包括醫護手、治療椅、治療臺等)、消毒后的醫療器械(牙鉆、探針、拔牙鉗、口腔鏡、鑷子、壓舌板等)、使用中消毒劑。
1.3 檢測項目 菌落總數、致病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按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中微生物污染監測技術執行[1]。
1.4 判定標準 按衛生部《醫院消毒衛生標準》執行[2]。
2 結果
本次調查采集樣品共413件,合格205件,合格率為49.64%,其中醫院口腔科采樣216件,合格119件,合格率為55.09%。個體牙科診所采樣197件,合格86件,合格率為43.65%。
經統計學處理,醫院口腔科與個體牙科比較,消毒總合格率有顯著性差異(χ2=4.91,P<0.05),醫療器械消毒合格率有顯著性差異(χ2=4.13,P<0.05),其他各項差異無顯著性(χ2=3.48,P>0.05) 。見表1。

3 討論
門診口腔科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科室之一,許多經血液傳播的疾病都可通過沾有血液、體液的口腔器械和醫務人員的手之間傳播造成交叉感染。衛生部《醫院消毒衛生標準》中規定:牙科治療室空氣菌落總數應≤500 cfu/m3、物體表面和醫護手菌落總數應
≤10 cfu/cm2、致病菌不得檢出,使用中消毒劑菌落總數應≤100 ml。對照標準本次采集的413件樣品中消毒合格率:物體表面為57.58%,醫療器械為54.07%,使用中消毒劑為83.72%,空氣的合格率為0。可見口腔門診消毒狀況實在令人堪憂。近年來衛生部相繼制訂出臺了《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醫療機構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就上述法律法規對從事口腔醫療的工作人員多次進行培訓學習,每年多要對其進行消毒效果檢測,但由于一些醫護人員無菌觀念淡漠,不嚴格按《消毒技術規范》操作,和檢查人員捉謎藏,認為按規范操作太麻煩,沒必要,目前也沒出現嚴重交叉感染事件,存在僥幸心理,使我市口腔科消毒狀況時好時差。加之一些醫院領導及個體診所法人偏重經濟效益,忽視消毒設備的投入,如牙科治療室均未安裝紫外線燈,導致空氣樣本無一達到國家標準。一些個體診所不使用消毒劑(36家診所只有19家使用消毒劑,而且均為中低效消毒劑)、不配備蒸汽高壓鍋、干燥箱等滅菌設備,依舊只使用傳統的蒸煮法消毒滅菌;一些醫護人員對消毒劑的使用、配置不清楚,特別是一些個體牙科診所醫療器械較少,不能達到一人一用一滅菌。一些醫護人員在診療前不洗手消毒,診療時不戴口罩。鑒于以上情況我們建議衛生監督部門除加大執法監督的力度外,還要堅持不懈做好消毒工作重要性宣傳,提高醫護人員對消毒工作的重視程度和自身防護意識,使其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去切斷醫患傳播疾病的途徑。因口腔科的醫療器械種類繁多,精細銳利,使用頻繁,尤其是手機頭和車針幾乎每位患者均需使用,故給消毒帶來一定的困難。對于拔牙鉗、牙挺、鑷子等可采用高壓消毒,車針、鉆頭等細小器械可采用高效滅菌劑浸泡消毒。消毒劑在使用中應保持其消毒濃度,牙科治療室均應安裝紫外線燈,經滅菌后器械應盛于有蓋的滅菌容器內,切忌暴露在空氣中以免污染。減少以至杜絕醫源性交叉感染在口腔科診療中的發生。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要求,根據口腔科醫院感染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規范口腔科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使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自覺遵守消毒隔離等各項規章制度,扎扎實實搞好落實,才能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確保患者治牙安全。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200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技術監督局.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