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春燕 李和平
【摘要】 目的 探尋改善腦卒中患者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 將82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入針刺配合康復訓練組(A組) 46例、康復訓練組(B組)46例2個研究組。用Fugl Meyer(FMA)評分系統評估患者運動能力,用改良Barthel指數(巴氏)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療前后變化。結果 各組治療后FMA、巴氏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均P<0.05);各組之間治療后比較,A組明顯優于B組(P<0.05),。結論 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極大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機能恢復,是目前治療腦卒中的高效率治療途徑之一。
【關鍵詞】 腦梗塞/針灸療法;針灸療法/方法;康復
隨著我國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腦卒中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并在存活的患者中,約75%左右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喪失勞動能力,40%的患者中度致殘。患者殘留某些大腦功能障礙,包括認知障礙、預言功能障礙、心理或情感障礙燈,但最常見的該是運動功能障礙,給社會及家庭帶來嚴重負擔。筆者收集2008年1~11月新疆醫科大學一附院腦卒中偏癱患者行早期針灸結合現代康復治療的臨床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1.1 一般資料 82例患者均來源于新疆醫科大學一附院神經內科、中醫科病房:入選對象為腦血管病早期恢復期患者。82例患者均采用簡單隨機法(拋硬幣法)分為治療組(A組)49例,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齡(58.35±7.96)歲,病程(7.45±4.6)d,開始針灸時間,(12.3±4.5)d,最終脫落3例治療組患者,最終治療組患者為46例。對照組(B組)46例,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57.36.83±8.59)歲,病程(7.23±3.9)d,開始針灸時間,(11.9±5.1)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神經缺損程度方面,經統計學χ2檢驗和t檢驗,(P>0.05)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A組與B組開始針灸時間及療程相同)。
1.1.2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診斷標準[2]。
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51~75歲之間;②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1996年制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進行診斷;有腦CT或MRI結果的支持,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③選中風恢復期14 d~1個月患者:Brunnstrom腦卒中恢復級在0~Ⅱ級的Ashworth評定癱瘓肢體肌張力≥0級,并且≤2級。④住院患者愿意參加本課題,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①年齡不符合上述標準;②雙側癱者、痙攣性癱瘓者;③生命體征不穩定、意識障礙者;④有嚴重的心腎及感染性疾病者;⑤不愿合作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治療組 針刺治療軟癱期(BrunnstromⅠ-Ⅱ):針刺治療主要以背腧穴和夾脊穴為主,斜刺深度約1~1.5寸,每次施針穴位患側約十五穴位,以電針中強刺激量,時間30 min。每次針刺完畢即刻做左右翻身康復訓練,對其療效不佳者可采用刺而再刺,加大針刺刺激量。針刺完畢即刻進行軀干肌的康復訓練。
痙攣期(BrunnstromⅢ-Ⅳ):以頭針和頸項穴位治療為主,并針刺背部五臟腧穴和督脈大椎、穴位,配合腹針隔日治療一次,局部則以上下肢陽經穴位。嚴防針刺后出現肌痙攣。
恢復期(Ⅴ-Ⅵ):在針刺過程中根據針刺療效的反應以尋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調定針刺量的大小,緊密結合肢體康復鍛煉(在患肢能微動的條件下);進行針刺后運動、再針刺、再運動的方法。
1.4.2 康復組。運用神經發育療法如Bobath、Brunnstrom、Rood技術、進行功能康復訓練指導。
軟癱期:加強護理,使患肢處于正確位置,采用床上抗痙體位,定時變換體位,同時鼓勵患者利用健肢在床上進行主動的被動運動,如橋式運動、夾腿運動、自助上肢伸展和伸屈肘訓練。
痙攣期:采用抗痙攣手法和誘發分離運動的訓練,配合中醫的康復按摩,緩解關節、肌肉的痙攣,以控制肌痙攣,促進分離運動的出現。
恢復期:指導患者進行更具選擇性的主動運動和速度運動的訓練,如三級坐位、站位平衡訓練和步行、上下樓梯訓練;同時繼續控制肌肉痙攣。
注:兩組康復訓練方法相同,治療4周后觀察療效。
1.5 療效觀察
1.5.1 療效評價標準
1.5.1.1 以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定運動障礙嚴重程度,即運動評分<50分為Ⅰ級,為嚴重運動障礙;運動評分在50-84分為Ⅱ級,為明顯運動障礙;運動評分在85-95分為Ⅲ級,為中度運動障礙;運動評分在96-100分為Ⅳ級,為輕度運動障礙。[3]
1.5.1.2 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 采用Barthel氏ADL指數法,≤40分為完全或大部分依賴他人;41-60分為部分依賴他人;≥61分為生活自理[4]。
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收集臨床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構成比),推斷性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兩個樣本間的率用x檢驗。數據庫的建立及統計分析均在SPSS11.0統計軟件包上實現。
2 結果
運動功能采用較多使用的Fugl-Meyer(FMA)評分系統,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MI)評定,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評定2次。

治療結果:經過4周治療后,各組FMA與治療前相對比,評分都有顯著性差異。各組之間治療前后比較:A、B兩組均有有顯著性差異。巴氏評分也呈現了上述規律。提示針刺結合現代康復治療腦卒中偏癱,較僅有康復治療有明顯的療效。
3 討論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前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一種致死率、致殘率都很高的常見病。在許多地區,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是高居首位。大力提高腦血管意外的康復治療水平,最大限度恢復腦血管意外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臨床首要任務。現代醫學主張腦卒中急性期的康復處理應當與急性期的醫學處理同步開始,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按腦卒中康復分期進行不同的針刺法,是現代康復治療與中國傳統康復治療相結合的一項探索[5],相得益彰。腦卒中在急性期就應接受針刺治療,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發病6 h內針藥并用[6]。因為急性期病灶在腦的病位較淺,出現的肢體癥狀完全由腦部病灶引起,這時治療的重點在腦部,以醒腦開竅為主。華佗夾脊能調整軀體神經功能,加強了刺激能量的激發和信息傳遞,加快修復和重建受損的神經反射通路,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通過72例患者的觀察,運用Fugl meyer(FMA)評分系統對患者運動功能進行治療前后評價,運用Barthel指數(BMI)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發現運用祖國傳統的針刺處方配合現代康復醫學肢體功能訓練,顯著增強腦卒中患者的運動能力,改善腦卒中患者錯誤運動模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與其他康復治療方法相比,本方案有明顯的優勢。
參 考 文 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17(5):312.
[3] 王新德.神經病學.神經康復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4] 沈甜.針灸治療腦卒中肌張力增高的研究進展.甘肅中醫,2003,16(10):6.
[5] 郭元琦,陳麗儀,張洪來.分期整體針灸法-腦卒中偏癱現代康復的新途徑.現代康復,2001,5(3):124.
[6] 孫茂斌.淺談腦血管病的針刺治療時機及治療體會.山東中醫雜志,2000,1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