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玲 林亞梅 于 清 劉凡梅 張秋梅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一般為6周。產褥期是母體整個生殖系統恢復的一個過程,恢復的較差,將會直接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
1 存在的問題
1.1 生理因素 由于在分娩過程中,產婦經受了巨大的身心變化,消耗大量的精力,如果不加強護理很容易導致異常產褥。如產褥感染:陰道炎,宮頸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附件炎等;產褥期恢復不良:子宮復舊不良,惡露異?;驎r間延長,尿潴留,便秘,痔瘡等;產后出血導致貧血或休克;產褥中暑。
1.2 心理因素 在產褥期,隨著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和社會角色轉變,產婦的心理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經過了10個月的等待和分娩的痛苦之后,終于迎來了孩子的降臨,自身也發生了一個角色的變化,即由一個年輕的女孩子轉變為一個母親的身份。既好奇高興,又迷惑犯愁,情緒波動非常大。
1.3 社會因素 產后醫護人員的照顧、夫妻感情、親屬的支持和幫助等都可影響產婦的心情。不良的情緒狀態不僅會影響身體的康復,而且還會抑制乳汁的分泌,嚴重者甚至會發生產褥期精神障礙。產褥期精神障礙包括產后情緒不穩、產后抑郁癥、產后神經病。在我國,約有2.5%~6.1%的產婦經歷過產后情緒不穩和抑郁癥,因產褥期精神障礙而轉入精神病院者占精神科女患者的1%~6%,占精神科門診女患者的2%~3%。
1.4 經濟及其他因素 很多產婦因為居住條件、家庭經濟負擔而導致產褥期感染,由于營養不良而引起乳汁分泌不足,這些均影響了母子的身心健康。還有些產婦受傳統習慣的影響,不吃水果、蔬菜,忌冷、酸、硬等事物,不洗頭、不洗臉、不刷牙、不清洗外陰,穿得厚重,躺床上不動,屋內不通風。這些行為輕則給產婦的生活帶來不便,可致產婦中暑、產褥期感染,甚至死亡。
2 分析和討論
2.1 缺少健康教育或宣傳力度不夠 產褥期對婦女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期。產褥期婦女的健康問題涉及生理、心理、經濟和社會因素等多個方面,應該受到重視。由于缺少健康教育或者宣傳力度不夠,大多數產婦對產褥期的營養保健知識了解甚少,自我保健水平低,意識差。
2.2 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不力及受傳統習慣影響 農村由于“重男輕女”傳統觀念影響,為了生男孩,多次計劃外懷孕,不敢去正規醫院而去私人診所流產或生產,因私人診所條件簡陋,衛生消毒不嚴,引起流產后感染、慢性盆腔炎、產褥期感染甚至危及生命,門診曾搶救一女性患者,為了生男孩,多次人流后去私人診所生產,導致產后大出血,送到醫院,由于出血過多而死亡的慘重教訓。有些產婦擔心如果不遵守坐月子的一系列習俗,以后會得病,所以在農村地區和貧困山區傳統習俗仍很盛行。有些產婦由于思想守舊,忌口,怕風,不講衛生,而導致產褥期疾病。
2.3 傳統醫學模式教育的影響 婦產科醫生由于缺乏產科精神疾病的知識,對于產婦的精神障礙往往不能做到及早發現,給予及時治療。醫療衛生機構存在的這些問題,對產褥期婦女身心健康的恢復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3 建議
3.1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 采用婦幼保健機構網絡由上到下逐級宣傳,各基層領導干部應高度重視婦女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各級基層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的作用,利用各種媒體,如網絡、電視、廣播、板報等途徑進行廣泛宣傳,使她們了解婦女“五期”和常見婦科病的保健知識,定期普查。在逐步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同時,對社區和農村做好婦科病的普查工作,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3.2 認真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積極提倡科學坐月子 積極改變傳統觀念,自覺執行計劃生育政策,避免計劃外懷孕,減少感染幾率。同時要積極采取科學做月子:首先吃好,睡好,盡早下床活動;特別注意個人衛生,提倡母乳喂養;合理安排性生活,做好避孕措施,定期復查,預防產褥期疾病。
3.3 提高醫護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 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專業技術知識,而且還要了解與本科有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單位可以通過培訓、進修等方式來加強醫護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
3.4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建設,提高婦女干部綜合素質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決策。社區衛生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滿足人們的基本衛生服務需求。各級各類從事婦女工作的行政人員,要掌握婦女健康教育的知識,如計生單位、婦聯工作人員等,在做好婦女工作的同時,進行婦女健康教育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