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鐘玉華
北京市政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重大傳染病專家委員會委員、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崔小波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歷了2003年防治SARS疫情的事件 ,積極吸取經驗和教訓,修改并完善了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對重大傳染性疾病提出了“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切斷傳播途徑,防止擴散”的重要指導原則。這是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取得的寶貴經驗。加上我國人口眾多, 衛生防病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在面對全球一場的流感病毒到來的時候,根據甲型流感傳播的途徑和疫情快速傳播的事實,采取了一系緊急應對措施和防控方法,加強對來往于疫區口岸的防疫戒備,對可能感染的人員采取了必要的醫學觀察,事實證明,措施是及時的和成效的。中國的流感防控工作得到了世衛組織的贊賞和支持。
崔小波表示,對甲型流感H1N1,我們是把乙類傳染病當作甲類的來防。甲類是高危險傳染病,鼠疫和霍亂屬于甲類,乙類的危險性比甲類低,包括“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風病等27種疾病。每個國家都可以在衛生方面采取適合自己的措施。中國人口密度大,流動性大,大城市一旦流行,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就太大了。“非典”也是按照甲類傳染病來處理的。我國還有消毒制度。每天對公共交通工具消毒,對前一天存留的病毒有一定的滅殺作用。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復旦大學華山醫院臨床醫學專家翁心華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水平受制于一個國家的經濟條件和科技水平以及重視程度。我國現在從各個方面看比過去強多了。中國在“非典”之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系統已經建立起來,一旦疫情發生,應急系統就會馬上運轉起來,用來收治和隔離病患。▲
環球時報200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