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斌杰
【摘要】 目的 研究亞急性甲狀腺炎的誤診原因,對亞急性甲狀腺炎盡早作出診斷,降低誤診率。方法 通過對臨床病例資料及患者回訪,回顧分析1999-2006年門診及病房收治初診時被誤診的亞急性甲狀腺炎18例,總結誤診原因。結果 本組18例誤診病例中初診誤診率為51%,屬易誤診常見病。結論 由于亞急性甲狀腺炎早期癥狀不典型,易造成誤診,究其原因多為問診不詳,查體不細,認識不足和輔助檢查結果分析欠準確等原因造成,因此,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 亞急性;甲狀腺炎;誤診;分析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目前臨床上較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但由于本病的早期臨床表現可多樣化,因而又是臨床容易誤診的疾病之一。本文回顧分析1999-2006年間誤診18例亞急性甲狀腺炎,總結誤診原因。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8例患者中男5例,女13例,發病年齡20~69歲,平均45歲。
1.2 臨床首發癥狀及實驗室檢查 發熱、咽部疼痛15例,頸部疼痛6例,心慌、乏力、頸部增粗2例,頸部腫物2例。血WBC升高14例,ESR 增快10例,T3、T4,TSH 正常者3例,T3、T4升高,TSH降低13例,T3、T4正常,TSH升高2例。
1.3 誤診情況 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12例,誤診為甲亢2例,誤診為三叉神經痛1例,誤診為甲狀腺瘤1例,誤診為淋巴結炎2例。首診誤診率51%。
1.4 治療與轉歸 上述病例經進一步檢查確診為亞急性甲狀腺炎后,給予強的松口服治療,前述癥狀、體征均漸好轉。通過治療18例患者中14例4~8周治愈,3例10周治愈,1例16周治愈。隨訪1年均無復發。
2 誤診原因分析
2.1 前期亞急性甲狀腺炎癥狀不典型:以發熱,咽部疼痛或頸部疼痛為首發癥狀,血象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快,體檢時忽視甲狀腺局部的檢查,因而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本組12例(66.7%)。
2.2 對輔助檢查分析欠完整 本組2例有心慌、 乏力,頸部增粗且有T3、T4升高,誤診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曾給與他巴唑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在病后1周內由于甲狀腺濾泡的破壞甲狀腺向血中釋放甲狀腺激素,約半數患者可伴有甲亢表現。患者常訴心悸,神經過敏及倦怠,多感倦怠非常明顯,這是本病的特點之一[1]。進一步檢查可發現甲狀腺131I攝取率低,可據此鑒別。
2.3 未充分利用B超等輔助檢查 2例因發熱和頸部淋巴結腫大誤診為淋巴結炎。首診醫師未做全面檢查,給予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后經B超檢查疑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予以潑尼龍口服治愈。
3 討論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內分泌系統常見疾病之一,但致病原因至今未明確。常被認為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應和遺傳因素有關系[2-3],多見于20~50歲成年,女性多于男性。典型的亞急性甲狀腺炎診斷并不困難,然而由于其各期臨床表現各不相同,患者在不同時期就診時的臨床表現亦不同,而導致診斷上的困難,致使誤診。文獻報道誤診率在12%~48%[5],本組為51%。
因此,對于亞急性甲狀腺炎的診斷應從一下幾個方面考慮:①亞急性甲狀腺炎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發熱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且經抗生素治療效果差,伴有乏力或體重減輕,應用激素或非甾體消炎藥效果較好,雖然此時患者甲狀腺局部表現輕甚至無表現者;②甲狀腺短期內腫大,或伴有結節而局部疼痛明顯,甲狀腺觸痛亦比較明顯者;③有甲亢癥狀,但甲狀腺局部疼痛明顯,伴有發熱,在甲狀腺局部未聞血管雜音者;④ B超提示甲狀腺瘤,而局部疼痛明顯者;⑤中年婦女有甲減癥狀,既往有發熱及甲狀腺疼痛者;⑥實驗室結果是T3、T4水平與131I攝取率呈分離曲線,即T3、T4一過性增高而131I攝取率下降[1]。
對于具有上述幾個方面表現的患者,臨床醫師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認識:①充分認識到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表現的多樣復雜性,首診醫師首先要提高對本病的認知性;②完善而全面的應用必須的輔助檢查手段;③全面細心的查體和詳細地詢問病史是臨床醫師永恒不變的基本功。
在臨床工作中加強基本功的練習,充分認識疾病的多樣性,避免以偏概全。既要用常規的思維分析癥狀又要用非常規的眼光審視病情,全面動態觀察病情,杜絕任何可能造成誤診的人為因素,熟知各項檢查項目的優缺點,以合理的選擇綜合判斷,才能正確地診斷亞急性甲狀腺炎,減少不必要的誤診。
參 考 文 獻
[1] 白耀.甲狀腺炎的最新研究進展.中國實用內科雜,2007,27(1):43.
[2] 李蕾,張永紅,薛元明.亞急性甲狀腺炎誤診40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8):163.
[3] 梁湖.亞急性甲狀腺炎誤診誤治原因分析.臨床薈萃,2004,19(13):741.
[4] 陳衛文,郭紅莉.亞急性甲狀腺炎誤診67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6):3136.
[5] 巴穎,周炎,杜建玲等.亞急性甲狀腺炎誤診手術35例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7):54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