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波 王新紅
【摘要】 通過內窺鏡下252例鼻竇內窺鏡患者的術前、術后護理,闡明護士熟練掌握鼻部病變患者的發病過程以及鼻竇內窺鏡手術的適應證。術前、術中的心理護理及術后的健康指導,減輕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的恐懼感,使手術順利進行,疾病盡快康復。
【關鍵詞】 鼻竇內窺鏡;手術;護理
鼻竇內窺鏡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開展至今,以其改變傳統的根治性或破壞性手術為功能性手術的優點,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它通過建立良好的通氣功能和引流功能,使某些水腫或增生肥厚的病變黏膜得以恢復正常的形態和功能,改善和恢復患者的癥狀[1]。我科應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息肉,鼻竇炎,鼻中隔偏曲均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共實施鼻內窺鏡手術252例,其中男158例,女94例,年齡13~75歲,單純鼻息肉61例,單純鼻竇炎79例,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112例。
2 術前護理
2.1 心理護理 本病因為病程較長,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頭痛、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患者常伴有焦慮心理,根據該病的特點,向患者講解鼻內窺鏡手術的目的和意義及較傳統手術的優點,詳細介紹手術的方式、麻醉方法、預后等一系列問題,使患者對手術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減輕患者焦慮和擔憂,以最佳的狀態接受手術治療。
2.2 鼻竇CT掃描 對每一位擬做鼻內窺鏡手術的患者,術前均應做鼻部冠狀位CT掃描,以清楚地顯示鼻部病變的性質、程度、范圍以及解剖變異。
2.3 手術前用藥 對患有嚴重鼻息肉的患者,圍手術期可給類固醇治療。如對鼻息肉充滿鼻腔且沒有禁忌證的患者,可根據醫囑服用強的松;對慢性化膿性鼻竇炎患者,術前10 d可給予抗生素治療;高血壓患者術前應控制血壓,在手術當日應將血壓降至正常;糖尿病患者術前應將空腹血糖控制在4.0~7.0 mmol/L。
2.4 術前準備 術前手術區域備皮(修剪鼻毛)為了減少術中出血,術前靜脈推注立止血1000 U。
3 術后護理
3.1 一般護理
3.1.1 體位 全身麻醉患者回病房后,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時發生窒息,6 h后取平臥位或側臥位術后第1天改半臥位;局部麻醉患者術后取半臥位,有利于鼻腔滲出物流出或減輕鼻腔填塞癥狀。
3.1.2 飲食 全身麻醉患者禁飲食,6 h后可給予易消化、清淡、含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的半流質飲食,忌辛辣刺激性事物。
3.1.3 緩解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開始感到術區切口疼痛,頭部脹痛,術后24 h最為劇烈,3 d后逐漸緩解。因此,向患者講解疼痛知識分散或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保持病室安靜,減少陪視人,從而使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所減輕。
3.1.4 掌握正確的滴鼻方法及鼻腔沖洗 術后取出鼻腔填塞物后需用1%麻黃素和1%氯鏈合劑滴鼻,囑患者滴鼻時取仰臥位,頭向后伸,懸于床緣下,使鼻部低于口和咽喉部或仰臥后將肩下墊高,藥液滴入鼻腔后需靜臥3~5 min,然后坐起,一般3次/d,3~6滴/次。沖洗鼻腔則取坐位,頭部稍前傾,將鼻腔清洗器的橄欖頭插在前鼻孔,與地面呈30°。另一端(吸水端)放到清洗藥液瓶中,擠壓負壓球。持續時間根據術腔黏膜恢復情況及分泌物的多少而定。
3.1.5 禁擤鼻 囑患者勿用力打噴嚏,咳嗽、由于術后鼻腔填塞,患者用力打噴嚏,會使鼻腔內容物脫出,因此,必須做好術后指導工作,告訴患者,采取張口深呼吸或上唇咬住下唇的方法來緩解,并保持口腔清潔,飯后用溫開水漱口,并用漱口液含漱,3次/d。
3.2 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因鼻塞、流淚等癥狀而致情緒低落,煩躁,迫切希望盡早將鼻腔填塞物取出,這時應冷靜耐心地解釋鼻腔填塞的重要性,做好心理安撫工作,穩定患者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告訴患者出院后應加強體質,積極鍛煉身體,預防上呼吸道疾病,定期復查。
4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4.1 顱內并發癥 最常見的為腦積液鼻漏,如鼻腔有清水樣鼻漏流出或出現持續不凝血性分泌物時,應及時報告醫師,并采取頭高30°平臥位。
4.2 眶及眶內并發癥 有視力障礙、眶內血腫或氣腫,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視力眼球活動情況,有異常時及時通知醫師。
4.3 出血 鼻內窺鏡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滲血,可用凡士林紗條,可凝性止血紗布或碘仿紗條填塞鼻腔。
4.4 出院指導 向患者講解定期換藥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手術是否成功,還取決于術后是否定期換藥,定期復查,否則會造成粘連形成竇口閉合,患者會再次出現頭痛、鼻塞癥狀,因此,需定期去門診復查,換藥,遵醫囑行鼻腔沖洗,用藥。
參 考 文 獻
[1] 汪磊.如何預防內窺鏡手術的并發癥.中華耳鼻喉科雜志,1998,33(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