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桂榮 孫海慶 初春梅 孫玉珍
食管癌患者因胸手術創傷大,機體調節功能和免疫力下降,為減少術后并發癥,減少病死率,提高手術成功率,對我科食管癌患者圍手術期呼吸道的護理總結體會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我科收治食管癌患者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齡42~78歲,平均(56.4±4.5)歲,有支氣管哮喘史者2例,慢性支氣管炎病史4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無肺內感染的臨床表現,術前未用抗生素,術后常規預防感染用抗生素靜脈滴注。
1.3 標本采集 痰標本取術后第3天晨起第一口痰,在咳嗽前用無菌生理鹽水漱口3次,然后咳痰吐入痰杯內,將取得的痰標本用無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后化驗。出院前3天痰標本采集方法同前。
1.4 結果 34例患者中術后第3天均給予痰標本細菌培養,陽性率84%,其中以G-桿菌占18例,綠膿桿菌11例,大腸桿菌5例,所有患者出院前3天痰培養無細菌生長。
2 護理指導
2.1 術前護理 ①了解患者的病史,做好心理指導,解除因恐懼、緊張而帶來的不利,使其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②加強患者的衛生常識宣教,對吸煙、酗酒者勸其戒煙、戒酒;指導患者做好相應的訓練計劃,如術前呼吸訓練及有效咳痰動作,教會其做腹式呼吸以利于改善肺功能等;③加強飲食護理,對進食困難的患者,給予高蛋白、高熱量流質食物,如牛奶、肉湯等,體質弱者做好術前各項臟器的檢查,并給予補液輸血,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增強機體對手術的耐受力;④術前如有感染應使用抗生素預防,超聲霧化吸入,3次/d,每次15 min為宜。
2.2 術后護理 ①術后全麻未清醒前取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床邊備好吸引器吸痰物品,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確保呼吸道通暢,充分濕化吸氧,對于合并肺水腫者,濕化瓶內加50%乙醇,以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特護患者至清醒,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取半臥位,床頭抬高30°;②術后第一天吸氧濃度維持在2.5~3 L/min,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1];開胸術后24~48 h內,可能出血、疼痛、低氧血癥、心臟病發作,開胸術后24~48 h內,可能出血、疼痛、低氧血癥、心臟病發作,此時要嚴格監測生命體征各項指標,每15~30 min測血壓、脈搏、呼吸1次,平穩后1~2 h測1次,監測48 h并記錄,體溫每6 h測1次。定時定量應用抗生素,保持藥物使用的最佳效果,補液速度要根據病情、年齡等調節;③密切觀察胸腔閉式引流情況,保持其通暢、密閉及無菌。記錄好引流液的量、顏色、性狀,為治療提高依據[2],若每小時超過100 ml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④做好口腔護理,每天用0.02%呋喃西林棉球擦拭口腔數次或用口靈漱口液每日多次漱口,以減少上呼吸道細菌進入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同時鼓勵并協助患者有效排痰,如病情許可,協助患者床上坐起,采取叩背震動排痰,手掌屈曲成碗狀,扣擊胸背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用力均勻,使小氣管內痰松動,震落于大中氣管后排出,對于無力咳出者可行壓迫環狀軟骨法反射性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排痰,必要時可鼻導管吸痰,吸痰時要給予充分吸氧,并隨時監測吸痰及吸氧情況;⑤褥瘡的預防及護理,由于患者全身乏力、皮膚營養差,術后帶有胸管、切口疼痛,患者不敢活動而使局部受壓[3],易出現褥瘡。每2 h皮膚護理1次,定期用50%乙醇按摩受壓部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同時保持床單衣服整潔、干燥、平整,鼓勵患者早期離床活動。
3 討論
由于食管癌患者術前全身乏力、疲勞、食欲不振、惡心等,機體調節功能和免疫力下降,又因胸手術創傷大,術后并發癥較多,術前要做好充分準備,術后要嚴密觀察病情,并盡量做到減少術后并發癥,減少病死率,提高手術成功率,使患者早日康復出院。
參 考 文 獻
[1] 顧愷時.顧愷時胸心外科手術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31-332.
[2]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0-83.
[3] 周秀芳,肖麗,樊云莉.放療后食管癌、賁門癌圍手術期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0):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