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滬深股指一波三折,早盤震蕩走高,滬指一度沖破2660點,離2700點一步之遙,下午卻一瀉千里,最終上證綜指2579.75點,跌幅1.75%,深成指收報9868.79點,跌幅3.09%,結束了連續7日股指飆升的走勢。分析人士稱,上周最后幾個交易日股指已疲態畢露,依靠指標股、題材股和前期重倉股的勉強維持才保持聲勢,昨日早盤股指雖漲勢旺盛,下跌股數量卻遠多于上升股,指標股的拉抬作用十分明顯,一旦這些股“拆板”,指數自然應聲墜地。
專家表示,此次下跌的關鍵,是CPI、PPI等一系列剛剛公布的數據不理想,以及一些預期的“利好”未兌現,但實質上則是主力對盤面控制力的下降。由于在本輪上漲過程中依靠資金強推的手段過于單一,“利好題材化、題材消息化”的跡象太過明顯,熱點始終局限在房地產、金融、醫藥和資源股,難以切換,當市場開始憂慮經濟回暖速度,當市場普遍認為一季度的資金和信貸投放天量難以持續時,指數上沖能量便難以為繼,迫使主力拉抬指標股護盤。一旦指標股啟動,主力對指數和盤面的控制力就很難維持。
上周三開始指標股便一再拉升護盤,即使昨日大跌也不例外,但成交量始終變化不大,這說明在前一階段指數屢創新高時,主力資金并未真正啟動,新資金更隔岸觀火,也說明最新的急挫也不意味著前期炒作主力的退場———不是不想退,是退不掉,在缺乏做空機制的A股市場,重倉介入后唯一的出路就是等人接盤,否則便只能選擇斬倉認輸,或一直耗下去等愿者上鉤。從目前情況看,莊家并未死心,因此盡管走勢難看,但股指并非沒有重新竄上來的可能。▲(陶短房)
環球時報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