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星
[摘要]噯昧語是日本語言文化中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正確掌握噯昧語對學好日語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どうも 暖昧性
據最近的一次日本文化廳國語調查的結果,日語中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話語增多了,曖昧表現不斷登場。日本人行動的曖昧性和態度的曖昧性是為世人所知的,也是讓外國人感到非常迷惑的。這種表現在語言、行動和態度上的曖昧性時常受到外國人的譴責,因為作為外國人很難準確把握日本人的態度。本文以“どうも”為例探討一下日本語的曖昧語。
“曖昧”意為“不清楚,模糊,含糊”,就是把想表達的事情不直接地說出來,而是委婉地表達,讓對方去推測、揣摩。這種“曖昧”的表達方式常常會使對日語表達習慣和日本文化的特點理解不深的外國人感到困惑,以至造成誤會。日本人在街上遇到熟人時,經常使用公式化的模糊的寒暄語。例如:
A:こんにちは。おでかけですか。(您好,出門吶?)
B:こんにちは、ちょっとそこまで。(您好,上那兒去一下。)
A:そうですか、気をつけて。(是嗎,注意點兒。)
B:どうも。(謝謝!)
在上述對話中出現的“ちょっとそこまで”的“そこまで”到底是哪里呢,答話者B沒有明確說出來。而問話者A實際上沒有問B上哪兒去,也根本不想了解對方上哪兒去。答話者B既沒有回答究竟上哪兒去也不想涉及具體問題。并且日本人在問對方「どちらへお出かけですか」、決不是單單地問對方“到哪兒去?”這種情況日本人通常認為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碰面,對方不會是發生了什么事情吧,如有什么事情,我愿幫助。在這種心態下才問「どちらへ」的,那么被問者立刻心領神會,抱著一種讓對方放心的心情回答「ちょっとそこまで」那么這里的「ちょっとそこまで」,其實就是「ご心配くださるな」”的同義詞,并非要告訴對方自己要去的具體地方。所以含糊其詞也不影響語義的理解,施問者因為不是要問對方具體要上哪兒,只是表示關心,聽到這兒當然不用刨根問底,立刻說「そうですか、お気をつけて」。而這種寒暄語在歐美人看來是不宜使用的,如果在相互不熟悉的人之間使用,也許會惹怒對方。因為歐美人認為自己要到哪里去,完全是個人的自由,盤問是一種干涉別人的無禮行為。可見各國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民族形成的心理默契程度或思維方式也不同。
上述對話是日本人之間常用的比較典型的寒暄語。主要體現在形式上而不涉及內容本身。在同樣場合下中國人也可以進行形式上的對話,不涉及具體問題。但多半要沖破這種界限進行實質的對話,例如:可以直來直去的問究竟上哪兒去、干什么去等。如果對方不直接回答而是像日本人那樣含糊的回答對于我們中國聽者來說反而覺得很神秘。所以我們有話一般明確表達,不主張把想說的話用曖昧的語言表達出來。而相對于日本人來說,如果刨根問底的問究竟去哪兒?便超出常規,轉而成為對他人私事的粗暴干涉。所以理解語言文化首要的一點是懂得語言表達的心理。
對于在語言交流中,正確理解對方表達的暗示和不言而喻的意思,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而日本人在說話的時候非常重視對方的心理,也就是說在充分考慮對方的感受,力求不傷害對方,再三推敲措辭之后才表達出來。因此,盡量不直接說出好與壞、對與錯、贊成或是反對,避免使用刺激性強或者容易造成自他對立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表達意思在日語中已成定型,在語言交流方面,委婉的特點也就尤為突出,其中省略型是委婉表達的重要方式之一。
日本人經常使用“どうも”這一詞,把這叫萬能語,筆者也認為不算過分,因為這個詞即可以在很多場面使用,又可以省略后面的語言,可是這對我們外國人來說很難。例如,日本人遇見中國的老朋友說:“先日はどうも…。”那么做為中國人的翻譯因為不知道兩人前幾天發生了什么事,在這個時候會很為難,也就是說“どうも”的后面被省略的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呢,還是“すみませんでした”難以判斷,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和“すみませんでした”的日語意思大體相同,但譯成漢語卻全然不同。還有比如,打電話的時候“もしもし、こちらは鈴木ですが、どうも、どうも”一切寒暄,有此足矣,實在是什么呢,是天氣實在冷呢,還是前幾天實在多有得罪呢,總之說得很模糊。也就是說表達得不太清晰,在上下意思的銜接上留有余地,讓說者和聽者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尤其在表達否定的或者負面的內容時,說者一般不直接說出想說的意思,而是間接地表達,以至言外之意就任聽者自己去感受和把握了。從形式上看,為了保持場面的和諧以便自己的話被對方接受而使用了委婉曖昧的語氣。
根據某個詞典解釋“どうも”有“どうしても(無論怎么也不)”、“いかにすれども(無論如何)”、“甚だ、まったく(極其,實在是…)”三個意思。總之就是毫無辦法、不知所措、束手無措的意思。接受貴重禮物時說“これはどうも(這可真是的)。”
“どうも”即使后面的話全不說,也能根據使用的時間場合或抑揚頓挫知道是什么,那么日本人之間是靠什么來準確理解和接納這種曖昧的表達的呢?要理解曖昧的日語表達方式,必須要明確說者的考慮和聽者的領會這兩點,這兩方面合在一起既互不交鋒,又互不可少。還有日本文化重視的是“以心傳心”,這與中國所崇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竹筒倒豆子式的表達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它可適應自己所處的各種不同狀況而海闊天空地自由使用,僅僅拿出“どうも”這一個詞,意思上的確模糊,但因為模糊就不能用這樣的邏輯也未必成立,實際上“どうも”后邊的話即使不特意明講也能理解。把不言而喻的話特意說出來并不是意義的進一步明確,只不過是畫蛇添足。
日本人為什么對這種曖昧表達情有獨鐘呢?筆者認為這與日本的地理狀況,氣候風土等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日本國土狹小,四面環海,人口眾多。在這樣一個擁擠且相對孤立的自然環境中長期生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的同一性,日本學者稱此為“日本民族的同質性”。而日本式的集團精神,就是產生在這樣的基礎上。在強烈的集團意識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判斷趨于統一,以所謂的“以心傳心”的方式達成某種程度的默契與交流便也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徐祖瓊.大學日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3]埃德溫.當代日本人——傳統與現代[M].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