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要]本文旨在用現代教育研究中的教學要素去反觀《孟子》中教學活動的諸要素,分別從學生、教學方法、教師這三個要素來探討,以期帶給我們些許啟示。
[關鍵詞]孟子 教育思想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一位集大成者和開拓者,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教育事業的偉大先驅者。他對我國的教育有著長遠而深刻的影響。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汲取我國古代教育家探討教育理論的一些有價值的認識,古為今用,對我們今天如何開展素質教育很有裨益,能使我們的教育內容更充實、教學方法更生動、更具有民族形式和風格。本文從現代教育學理論反觀,把《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我們今天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從《孟子》文本逐一探討教學活動中的一些要素及其帶來的啟示。
一、《孟子》中的受教育者:學生
孟子一生熱愛教育事業,他尊重教師,樂于為師。他把收徒講學、傳授知識,認為是人生的三大樂趣之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在中國教育史上較早提出把培養天下優秀人才當作人生的樂事。
現代教育講教與學是個雙向的過程,正如孔子所說“教學相長”,這就充分肯定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或稱之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我們用現代教育的眼光和要求來看,孟子在認識學生,對待學生的態度如何。
孟子認為受教育者必須做到:第一,欲求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只有自覺摸索體會得到的知識,才能深刻掌握和靈活運用。第二,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如與?曰:非然也。”這個故事中兩個同時學習的人,成績卻不一樣,并非由于智力緣故,而是由于專心與不專心。
二、《孟子》中的教學方法
教師怎樣根據并運用課程教材來使學生學習,從而達成教學的目的?這就必須依靠一系列方法.所以方法也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要素。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認為教師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鼓勵學生自動學習,啟發學生自行鉆研。孟子認為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他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為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也很突出,他說:“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杯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杯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杯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
現代教育教學改革中很提倡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在《孟子》中就已經提倡。他說:“大匠不為拙式改變繩墨,羿不為拙射轂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君子教人,正像射手教射一樣,搭上箭拉滿弓,并不把箭發出去,只是師范性地做出姿勢。可見孟子主張“引而不發”,忌諱“越俎代庖”。他認為教師應該以躍躍欲試的姿勢去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孟子在啟發學生思維時就重視讓學生有懷疑精神,他認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他把在進行學習時大膽懷疑,作為一種激勵思維的方法,通過設疑、思考、理解而獲得知識。
三、《孟子》中的教育者:教師
教育者本身的道德修養、知識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第一,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孟子說:“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教育者必須具備很高的道德修養和淵博的知識,教育者必須有“君子之守”“教者必以正”。第二、教師應正人先正己,以德服人。孟子發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他指出“其身正天下歸之”。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心服也”。可見教師必須首先要端正自己,才能用正道去教育學生,就是“教者必以正”。如果教師自己不能按仁義道德去行事,那就會威信掃地,更不用說教育別人了。當然,他同時也批評了“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他認為那些自己不懂多少卻偏偏想擺教師架子的人,是非常錯誤的。
四、結語
孟子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作為中華民族教育思想遺產的一部分,其精華部分為整個教育理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研究其豐富的教學思想,對于今天的教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德智結合,以身作則,因材施教,學思行結合等,這些有關教學的思想,至今仍展放熠熠光彩,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并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渠長根,賀艷秋.孟子自我教育思想發微[J].黃淮學刊:哲社版,1998,14(3):38.
[3]徐志剛.論語通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4]李秉德,李定仁.教學論[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