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摘要]高職院校在國家的教育體系中有著獨特的位置,學生的心理狀態也較普通高校不同。一方面,招收的對象以及培養模式與普通高校有著一定的區別。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屬于高等教育的序列,存在一定共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復雜性更高。心理教育是高校校園穩定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團體的培訓是心理健康教育一種很好的形式,需要得到很好的應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課程 團體課程
高職院校作為國家教育系統一個重要的部分,其地位和作用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相當重要。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是社會穩定和諧的一個重要的因素,關心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個主要的方面。
一、高職院校學生特有的特點
1.對現實的失落感
絕大部分學生在上學之前,都曾有過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較高的個人奮斗目標,期望能踏進重點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學生在以前,也努力過,拼搏過,付出過,由于未能如愿以償,昔同的同窗進入了理想的大學而心理失衡,進而產生了負面的心理。缺少了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榮譽感,不敢正視自己的身份,不敢面對現實,有些嚴重的甚至逃避現實。
2.個人素質不高
高職學院校雖然是大學。但學生是基本從各高校篩選后的學生,極少是放棄高校,主動考取職校,自身基礎不牢,學習能力不強,又缺乏進取精神,各方面素質都難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進入了大學生活,有些有了如釋重負的感覺,加之傳統想象中大學生活是自由、輕松、美好的,促使其進一步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缺乏時間觀念,組織觀念淡薄,不良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缺乏公民道德意識,對學習、集體活動缺乏熱情和積極性,過分地強調自我,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判斷力,缺乏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時代的緊迫感。
3.對前途的迷茫
高職學院的學習的目的性比普通院校的目的性更強。近年來,由于高校的擴招而使每年都有上百萬的畢業生走向社會,面對這一趨勢壓力,就對自己將來就業、對自己所在學校的知名度、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是否熱門以及對自己能否合乎用人單位的標準等方面均產生懷疑。顯示出自信心不足,何對未來的迷茫。
4.家庭的教育不健全
絕大多數高職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家庭的核心。容易有忽略、漠視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成長的傾向,社會發展的需要使他們的個性心理與社會的需要很容易發生矛盾:一方面自身內心自顧,不愿與人接觸,我行我素:另一方面又希望與更多的人交往,也希望得到周圍人的理解。絕大多數學生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在很多場合有意地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說話繞彎子,顧左右而言他,希望能結識更多的朋友,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而又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
5.社會風氣的盲從
學生對于社會的模仿何觀察都是很仔細的,伴隨著改革開放前進的步伐,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利益機制的驅動;物質文化高消費的誘惑;社會分配的某些不公;不正之風的盛行。使他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趨向功利、實惠及個人眼前利益。因而,也動搖了他們對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
這五個特點,是目前造成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需要通過心理教育教育的途徑解決。在高職學校開展心理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直接關系大校園的穩定和校園良好文化氛圍的建立,需要有好的辦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團體的培訓
目前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1.集中進行宣講。2.個案咨詢。3.團體的輔導。關于前面的兩種形式,本文不做詳細的探討。本文主要探討團體培訓課程。
團體的培訓體驗式的教育為主的一種授課方式。團體培訓在高校的教育中有很多的優勢。引用道寧(L.N.Downing)的觀點,道寧將學校團體心理咨詢的優點概括為12條:
(1)讓學生了解并且體驗到自己是被其他學生支持的;(2)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從與別人的相互關系中找出自己的利益,學生將可以得到單獨與咨詢員接觸所不能得到的利益;(3)鑒別需要特別予以援助的學生;(4)增進個別的咨詢;(5)有益于發展社會性;(6)可以提供治療效果、洞察以及更好的適應;(7)使咨詢員可以與更多的學生接觸;(8)可以使學生獲得安全感,加強信心;(9)提供接近咨詢員的機會;(10)綜合各種教育經驗以獲得最大的利益;(11)松弛學生的緊張和不安;(12)咨詢員和教師的工作將更加有效。
校園的團體活動的開展也不單純的是用游戲的形式開展的,也可以有很多的形式,結合到我院的具體實踐的情況,目前有三種比較有效的課程形式。
1.團體體驗式的活動課程
活動可根據不同的需求設計其的內容。“游戲”是能激發人的興趣和參與性的活動,里面有很多的挑戰和應對。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從觀察力、聽力、交流能力、創新能力。很多的游戲本省也是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的一個探索。最后游戲結束后的分享環節更是能起到積極意義,引發思考和改變。加之團體活動是一種體驗的教學,參與者會根據自己參與的程度有不同的收獲。
2.心理劇
心理劇是由來訪者將自己的心理問題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示給咨詢師,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從中培養、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借此走出困境,實現自我整合和人際關系和諧。心理劇以其參與性、自創性、體驗性、直觀性、啟發性和回味性的特點,開始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團體心理治療方法,在高校日益得到發展和推廣。
3.心理之舞
心靈之舞是不是單純的舞蹈,舞蹈結合心理的元素,用舞蹈和音樂媒體能夠帶來效果是很奇妙的,語言性的交流或導致理解上的誤差。音樂和舞蹈都是用非語言表達。初期老師可以通過對音樂和動作的解釋,幫助學生體會自己的情緒,到后期,學生就可以即興的發揮,將自己的情感抒發出來。一段美妙的舞蹈也可以幫助宣泄情緒,達到身心都舞動。使內心的糾集的能量得到釋放。
總之,團隊課程開展需要一定的基礎,對心理指導老師的要求也相對高。要能把握團隊的動力和方向很關鍵。團體對個人的成長影響,可能產生動力,也可以產生阻力。在團隊的交流中,可以集思廣益,激發潛能,彼此啟發,群策群力,探索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些都是團隊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
[2]孫時進.心理學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