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亮
[摘要]碩士研究生教育不是就業教育。然而,在大學生畢業后的巨大就業壓力下,碩士研究生教育似乎不言而喻的充當了就業緩沖器。面對這樣一個情況,我們有必要對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與收益做出分析,文章從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出發,提出幾點對策。
[關鍵詞]教育投資收益 碩士研究生教育現狀與問題 對策
一、教育投資收益的內涵
辭源釋義,教育投資是指用于教育、培訓培養專門人才,以提高現有勞動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表現。也可以將其釋義為政府根據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而投入教育領域中的人、才、物力的總和。顧明遠教授曾將教育投資收益釋義為通過教育獲得的教育利益與付出的教育成本相比較所獲得的報酬。卡若依則認為,對教育機會的選擇與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由于教育獲得廣博的技能和知識,從而使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時就具有市場價值。而這一投資決策是在教育成本和它的期望收益之間進行比較而得出的。
文章認為教育投資收益概念的提出是旨在為教育投資主體做出物質投資與精神投資兩層面的分析,明確投資與收益間的比例關系。從投資收益主體需要分析看,教育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影響國民收入分配。據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森通過教育量化系數法核算,美國1929-1982年國民收入年均2.29%的增長率中,有0.4%是由教育貢獻的,其中,教育的貢獻率為13.7%。我國學者,靳希斌亦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中國1952-1978年教育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為20.9%。教育投資對國家主體收益可以在國民經濟增長率中得以體現。教育投資對個體的收益率亦可通過直接經濟收益水平及間接收益獲得(提升個人的知識獲得能力、提升個人精神消費品味、個體健康意識等有利于人類生命體的高品質延續)。然而,教育投資培育人才的過程相對其它物質投資的過程較長,且無法在投資過程中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
二、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現狀與問題
自1998年,《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實施,國內研究生招生達到7.2508萬人,1999年高校擴招至2003年招生達到26.89萬人(碩士研究生從1998 年5.7546 萬人,增加到21.7799 萬人,平均增長速度為30%;5年內招生人數翻了接近2翻。2004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94.53萬人,招生人數33萬,招生錄取率35%;2005年報考人數117.2萬,招生人數36萬,錄取率31.6%;2006年報考人數再創新高達到127.5萬,招生人數34萬,錄取率26.8%;2007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128.2萬人,2008年報考人數為120萬人。
近十年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上升,在人才資源的培養上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規模擴張,碩士研究生教育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使得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收益率下降,不利于教育的長期發展,也不利于個體教育投資者成本回收。
1.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有待更新
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標準以199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29 屆會議批準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為藍本確立,其中將碩士研究生、本科和專科教育劃歸為“高等教育第一階段”,把博士研究生教育劃歸為“高等教育第二階段”。劃分標準表明,碩士研究生教育是一種過渡性教育,銜接本科教育與博士研究生教育。自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就讀本科的人口數基數增大,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迅速上升,這需要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得到及時更新與改進,需要在國家法律層面中明確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堅定價值取向,使由科研過渡型向培養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復合應用型人才與培養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學術型人才并重。
2.碩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不夠
我國現行教育投資體制自改革開放以后開始實行(1985年至今)。在此之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經費主要由國家財政負擔,現今逐漸轉型到接受委培生、自籌生等方式來擴充經費來源,并試圖通過市場機制的方式來調節研究生教育的供需矛盾。為此,形成了以政府財政性投資為主,企事業單位、學校、個人共同參與形成了多主體投資的模式。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在促進多元投入的同時也加大了不同投資主體間利益價值取向的沖突。
3.教育投資監管機制不完善
教育投資中利益的博弈關系雖有不同于普通經濟投資,但是這種博弈本質是不變的,為此在教育投資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國家的調控。如今,政府政策調控與市場機制的相互配合是當今世界社會經濟活動的兩種基本方式,通過兩者有機協調發展,使得資源合理配置。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借用政府、市場相結合的管理方式的同時也需要相應的監管機制協助、監督。
4.碩士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據教育部2006 年統計,普通高校在校碩士研究生人數已達到868231人,全國碩士生導師總人數為144991人 ,師生比例為1: 16,人力資本供給不足。學生在選擇導師的過程中,因師資不足,學生無法選擇自己崇敬的導師指導自己的專業學習,不利于激發碩士研究生專業研究過程中的學習、研究積極性。在專業設置的過程中,不利于碩士研究生清晰明確的選擇與自身能力相符、興趣相投的專業,尤其當碩士研究生報道入學后,更換所學專業更是沒有明確的操作規則與執行方略。
三、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收益的對策
1.碩士研究生教育內部軟環境提升
教育價值再認識。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應致力于從事科學與學術,因此將大學功能定位為研究、傳播知識和文化教育。當前,碩士研究生數量超過百萬,與傳統研究生教育相比得知,當今本科教育的學習任務基本為碩士研究生教育承擔,研究生教育成為知識、技術創新的主體、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由于教育是一項特殊的投資,投資主體只有在明確自身狀態的情況下才可能激發個體潛能,才可能獲得預期收益。為此,碩士研究生個體需要對自身教育價值需要有清晰的認識。需要明確自身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理智分析自身是否具有科研潛質;接受碩士研究生教育是否與目標實現有密切關系。
加強碩士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師生比例失衡以是我國的現實狀況。為此,嘗試采用導師小組制可以緩解這一狀況。學術研究過程中,創造條件加強學校內外的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氛圍,引進新的思維方式拓展科研領域,培養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課程學習中激勵研究生參與導師的科研工作,在實際科學研究中磨煉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自身的科研素質,尋找到自身科研發展的側重點和支撐點。
2.碩士研究生教育外部有力支持
首先,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政府繼續加大投入力度,輔助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政策的實施。政府可通過投資總量、投資方向的改變引導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立法手段,確保碩士研究生教育經費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有效實現,并根據全國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采用有所側重的撥款方略。另一方面,加大對師范類、基礎性學科的學科投入,平衡學科間的發展,促進學科間良性循環。
其次,逐步建立碩士研究生全面收費的教育制度,完善碩士研究生獎學金、助學金體制。碩士研究生教育不是就業教育同時也不是義務教育。作為一種投資而言,應當明確收費主體,并為優秀的研究生提供有分量的獎學金和助學金。
再次,完善投入資金監管機制,提高投資效益。由于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主體多層面性,多方利益主體需要明確投入資金去向,提搞資金利用率。為此,高校建立嚴格的財務制度,規范各級人員的財務行為,避免浪費。
最后,完善碩士研究生畢業就業途徑,建立政府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研究生就業評價制度。社會評價有助于培養多元化人才、增強社會適應力,教育回報率通過社會的直接需求得以體現。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體系。一方面通過講座、模擬招聘等形式為畢業生做好就業前的思想鋪墊;另一方面通過實際行為指導就業,即聯系實習單位,通過實習的實地經歷促進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聯系。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
[2]200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R].中國教育統計網,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