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鐘
[關鍵詞]發散思維 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過程是教給學生語言文字知識和對學生進行啟智思維的過程,也是使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循環往復,思想認識不斷豐富和深化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打破固有觀念和模式的束縛,提倡和鼓勵學生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大膽實踐,逐步形成充滿生機活力的發散思維,為全面深入的思考問題創造條件。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在閱讀、講讀、寫作等語文教學實踐中,在學生的情商得到錘煉提高、審美情趣得到培養、寫作的表達技巧得到訓練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在發散思維形成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應該說,教師是在用別人的思想啟發幫助學生去建立自己的思想。貫穿語文教學始終的兩大內容是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語文能力,其主要手段是優化和擴展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語文學科知識的實質內容在學生頭腦中的組織,是使語文知識系統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組織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各個方面(如作好讀書筆記),從而優化認知結構;還要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達到豐富思想擴展學生認知結構的目的。當學生優化和擴展認知結構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即語文能力得到不斷培養,隨之產生的必然是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這個過程的每一步驟,每一環節無不體現著教師對學生素質訓練的著力點和層次變化,體現著優化和擴展認知結構的循環發展過程,充滿著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到實踐(社會生活和寫作等)的辯證思維,這樣會使學生的個體思維得到全面深入地發展。例如:教學《背影》這篇紀實散文時,我用實物投影形象地展現父親的幾個背影,從繁復的動作中,學生體會到艱難,毫不利索的動作讓人于心不忍,為之難過,再加上有感情朗讀的指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散文創設的意境——父親為什么丟掉尊嚴、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廣眾之中爬上爬下去為兒子買橘子?這不正是前人說過的“子騎父做馬,父愿子成龍”嗎?這樣一位至善至情、愛子如命的父親的背影能不銘刻在兒子的心中嗎?能不讓兒子掉淚嗎?我又聯系現在的父母愛兒女比朱自清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事例,啟發學生說出父母愛自己的一兩件事,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言,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對學生思想觸動極大,寓教育于教學之中。發揮語文的美育功能,激勵學生的美感,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是學生逐步形成發散思維的重要條件。語文教材是經過精選的文質兼美、適合教育的典范文章,其藝術感染力是強烈的。課文中的記敘、抒情、介紹、議論、闡述都直接或間接,直露或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能對閱讀欣賞者——學生起導向作用。這些課文正是通過形式上的藝術之美作用于審美主體——由學生的感官去喚發對藝術美的享受,使學生對美的形象感到聽動悅目,產生美感效應,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