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萍 王艷寧 吳曙粵
【摘要】 目的 利用新生兒退黃外洗液聯合開塞露及金雙歧對出生時臍血膽紅素高值的足月新生兒進行早期干預,預防新生兒高膽紅素發生。方法 對96例出生時臍血膽紅素值≥30 μmol/L的足月新生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觀察組進行多重方法干預,用藥后觀察兩組的胎糞轉黃時間、臍血、經皮測膽紅素的變化和臨床療效。結果 兩組新生兒出生時臍血膽紅素差異無顯著性,早期干預后兩組膽紅素值有顯著性差異,胎糞轉黃時間亦有差異,且以觀察組的效果為優。結論 對臍血膽紅素高值的新生兒進行早期干預可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方法簡單易行,療效明顯。
【關鍵詞】 新生兒;臍血膽紅素;早期干預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癥狀,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若不及時治療,將對神經細胞產生毒性作用造成損害,嚴重影響新生兒健康成長,而其中出生時臍血膽紅素高者發生新生黃疸的比例也較高[1],因此,對病理性黃疸的早期干預意義重大。現對本院96例出生時臍血膽紅素高值的足月新生兒進行早期干預,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產科正常陰道分娩或剖宮產的足月新
生兒96例,其中男64例,女32例;母親無肝膽疾病,肝功正常,胎齡37~42周,出生體質量2500~4000 g,Apgar評均在8分以上,無ABO溶血,無感染性疾病,臍血膽紅素≥30 μmol/L,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干預組48例和對照組48例,兩組在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Apgar評分和出生時臍血膽紅素及經皮膽紅素指數(TCBI)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測定方法 胎兒娩出后收集臍血2 ml,用德林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臍血膽紅素濃度。由專人用經皮膽紅素測定儀(HD-368型,廣東省醫療器械研究所)測定出生時、生后滿24、48、72 h的TCBI,測定部位為前額正中眉弓上方1 cm處,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兩點平均值記錄,早、晚9時各1次,取其均值。對TCBI>20者予血清膽紅素測定。
1.3 治療方法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均在產房(或手術室)進行早期吸吮,肌注維生素K 12 mg預防出血,生后2 h開始喂養。觀察組給予多重方法干預,即生后即予開塞露通便、喂服腸道益生菌制劑“金雙岐”三聯活菌片(0.25 g/次,3次/d、生后滿24 h進行游泳(1次/d)和新生兒撫觸(2次/d)并開始給予新生兒退黃外洗液浸泡全身15~20 min,使用3 d(由我院制劑室制成,1次/d,每次250 ml×2瓶加入10 L溫水中,浸泡前用防水臍貼保護臍部);對照組給予常規的黃疸治療和護理。
1.4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1.4.1 觀察指標 ①兩組新生兒胎糞轉黃時間;②經皮膽紅素測定儀檢測出生后3 d的皮膚黃疸程度。
1.4.2 新生兒皮膽紅素血疸的判定標準:①TCBI≥23[TCBI23相當于TCB(205±5)μmol/L,TCB為TCBI與血清膽紅素的校正值];②血清總膽紅素≥205 μmol/L。
1.5 評價標準 顯效:無黃疸,TCB<20 U,血總膽紅素≤205 μmol/L;有效:黃疸++,TCB<20 U,血總膽紅素≤205 μmol/L;無效:黃疸+++~++++,TCB≥23或血總膽紅素≥205 μmol/L需藍光治療。
1.6 統計學方法 計算樣本均數與標準差(x±s),各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胎糞轉黃時間比較 觀察組排黃便時間較
對照組快(χ2=21.01 ,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臍血及3 d經皮測膽紅素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臍血膽紅素無顯著性差異(t=1.57 ,P>0.05);而觀察組經早期干預后膽紅素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新生兒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36, P<0.05=見表3。

3 討論
早期新生兒高膽,如未及時發現,延誤或失去了治療時機,將產生嚴重后果,對新生兒健康
和生命影響極大。故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觀察,預防膽紅素腦病,進行早期干預,降低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是產科與兒科醫師應共同合作的原因。為此,筆者對臍血膽紅素高值的新生兒給予醫源性多重方法干預,利用中藥浸泡配合金雙歧、開塞露藥用,輔以游泳等來干預新生兒,結果表明,觀察組新生兒排黃便時間較對照組提早(χ2=21.01,P<0.05),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低,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
新生兒腸腔內的胎糞約含有膽紅素80~100 mg,此含量相當于新生兒每日膽紅素產生量的5~10倍。新生兒腸黏膜內含有豐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其活性和含量是成人的10倍,可水解結合膽紅素成間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極易通過腸黏膜吸收入血,可使膽紅素腸肝循環的負荷增加。利用開塞露促進排便的作用,從而對新生兒生后即予開塞露通便,使胎糞中的膽紅素排出而減少了間接膽紅素的生成。加強巡房,及時發現新生兒胎糞排泄延遲、胎糞排泄次數少的現象并積極處理。喂服“金雙岐”三聯活菌片,因其含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為健康人體腸道正常菌群,可快速建立新生兒腸道菌群,使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隨糞便排出,減少膽紅素重吸收。開塞露及金雙歧的聯合運用起到了促進排便的作用,減少高膽紅素的發生。
新生兒黃疸屬于中醫學的“胎黃”范圍,其病因多為胎毒濕阻遏,熏蒸肝膽,肝失疏泄,以致膽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膚發為黃疸。治療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疏肝利膽、行氣破瘀為主。我院吳曙粵主任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研制開發的“新生兒退黃外洗液”(專利號2005100195621)。該外洗液由茵陳、山梔子、大黃、雞內金、麥芽等十五味中藥組成。該外洗液以中醫治療機制取茵、梔、黃退黃之意配合調理脾胃、行氣、促進膽汁排泄等作用的中藥。根據新生兒皮膚薄嫩,體表面積大,藥物易透過皮膚吸收的生理特點[2],促使新生兒體內膽紅素加快排泄,黃疸迅速消退。本中藥外洗液經新生兒皮膚吸收直接進入血液而起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脾胃功能,提高和促進膽汁排泄,達到新生兒退黃疸作用。該方法簡單易行價格低廉、無過敏反應、對皮膚無刺激[3],安全有效,避免了新生兒喂服中藥困難的缺點,家長易于接受。
對新生兒進行水療,新生兒在溫水的環境中,濕熱傳導快,很利于機體體溫的恢復,肢體在水中抖動和水波對身體的按摩,會增加機體的消耗,有助于消化,從而增加進食量,增多大小便次數。這些既益于新生兒體質量的恢復,又益于膽紅素的轉化與排泄,減少高膽發生率。
綜上所述,筆者利用了中藥退黃外洗液外洗新生兒、喂服金雙歧、外用開塞露、輔以游泳等從病因病機等來干預黃疸發生,結果表明,效果良好。由于本地區是地貧、G-6-PD缺陷的高發區,新生兒黃疸發生率較高,故對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更為重要。本研究表明筆者的方法對臍血膽紅素高值的新生兒進行早期干預臨床效果明顯,簡單易行,價格低廉,適于廣大基層單位推廣。減少了高膽發生率,降低了光療概率,為家長節約住院開支。
參考文獻
[1] 曹樹軍,王丹瑞,陳寶芳.臍血膽紅素增加預測新生兒黃疸的價值.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5,11(1):39-40.
[2] 張素玲,顧衛,貧慧蕾.退黃洗液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研究.實用醫學雜志,2005,21(9):983-985.
[3] 黃仕孫,王艷寧,高桂娥,等.退黃外洗液皮膚給藥過敏性實驗研究.中國藥房,2007,18(30):2327-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