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元
【關鍵詞】 腹股溝疝 ;無張力修補
筆者自2006-2008年對120例腹股溝疝行無張力疝修補術,現將臨床治療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20例病例中,其中男112例,女8例,年齡28~84歲,平均65.6歲,其中斜疝115例,直疝2例,股疝3例,復發性疝3例,急性嵌頓性疝5例。
1.2 材料 均采用美國BARD公司生產的定型產品,一個網狀疝環充填和一個長方形網眼補片。
1.2.1 術前準備 術前全面檢查了解心肺功能,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及前列腺增生、便秘等情況;對過去有排尿困難,術后有尿潴留常規導尿,對有便秘患者術前進食含纖維食物,對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血糖控制基本達到正常水平,血壓控制正常范圍或略高。
1.2.2 麻醉方式 116例采用持續性硬膜外麻醉,4例采用全麻。
1.2.3 手術方法 切口與傳統手術方法相同,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打開腹外斜肌腱膜,分別顯露聯合腱與腹股溝韌帶,術中找到髂腹股溝及髂腹下神經妥善保護,切開提睪肌,于精索內上方找到疝囊,近端游離頸部,高位貫穿縫扎,遠端曠置,并結扎止血游離精索,將錐狀充填物充填于內環缺損處,周邊與腹橫筋膜縫合固定4~6針,必須牢靠,以防下滑,于精索后方,錐形網上方置網片,必須平坦,上方包繞精索,下方縫于恥骨結節,網片兩側也需固定數針,最后清點器械紗布如數,創面無出血,逐層縫合,術后,切口壓沙袋6h時。
2 結果
120例患者均全部治愈,全組手術時間為40 min,平均住院6 d,術后6 h均可下床活動,術后疼痛輕,無牽拉感,均未使用止痛藥。陰囊血腫3例,穿刺抽吸后消散。切口積液1例,清除后負壓引流,換藥痊愈,術后隨診1~2年,復發1例。
3 討論
傳統的腹股溝疝修補分離廣泛,創面易出血,易形成陰囊血腫,在高張力下,將相鄰不同的組織縫合在一起,縫線的切割及在腹股內壓并存下往往導致術后易復發,修補處疼痛明顯,尤其在腹股溝管組織薄弱情況下,勉強修補,術后體力勞動易復發。而無張力修補術,以腹股溝解剖為基礎,符合人體生理,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減少了損傷神經血管可能,術后恢復快,對急需解除疾患投入工作的人來說是首選。手術成功的關鍵及減少并發癥需認識以下幾點: ①腹外斜肌腱膜下間隙也稱為“第一間隙”和“腹股溝盒”,該間隙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中的作用是安置上層補片。分離此間隙的范圍應是腹股溝韌帶到聯合腱約5 cm寬和恥骨結節下1.5~2.0 cm,內環上2 cm,長約10 cm,就是應與平片的大小相一致,下方為平片必須超過恥骨結節約1.5 cm,以加強hessel bach三角外側與cooper韌帶縫合數針以防發生直疝和股疝,補片要保持平整,縫合四周,不留間隙,不卷曲。同時精索游離充分,切忌將睪丸提至腹股溝,術中精索是否被卡壓,以免造成睪丸血液循環障礙。②對疝囊不大,可直接將疝囊高位游離至頸部,如疝囊大,可將疝囊距內環3 cm離斷,遠端曠置,并徹底止血以防陰囊血腫,近端游離至頸部,內荷包縫合,或貫穿縫扎,重建一個完整疝囊,并根據內環大小對網塞的支撐對花瓣修剪,剪去一個和數個支撐花瓣,目的是避免網塞形成過大的纖維團塊,防止術后產生異物感或疼痛,對疝環缺損>4 cm采用2個網塞,對疝環周圍組織薄弱無強度可使用三合一補片,當網塞被置入疝環后,其底部與疝環口處于同一水平而放置過低或過深,會導致縫合不牢固,網塞的縫合根據疝大小,以4~10針為宜,必要時可將花瓣中心與平片縫合一針便成為一體。③對巨大疝、血小板低,高血壓患者創面易出口,止血要徹底,必要時可用負壓引流管,自陰囊底部截孔引流,24h拔除,術后常規切口壓沙袋6h,疝術后感染多為革蘭氏陽性球菌,建議使用青霉素及第二代頭孢抗生素,對于年老體弱,糖尿病和呼吸道感染選用第3代頭孢抗生素,如再次手術以術后3個月為宜,此時,手術解剖層次相對較清楚,利于手術操作。
參考文獻
[1] 馬頌章.疝和腹壁外科的現狀與進展.中國普外與臨床雜志,2003,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