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望 張明吉 劉 宏
母乳喂養的嬰兒,在生后4~7 d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黃疸一般持續3~4周,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 d,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養,黃疸不一定再出現,即使出現亦不會達原有程度。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BMJ)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達20%~30%。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對43例BMJ患兒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診治BMJ患兒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均為足月兒,胎齡(39.1±0.9)周;順產16例,剖宮產24例,其中催產素助產8例。患兒就診日齡5~46 d。患兒一般狀況良好,皮膚黏膜輕、中度黃染。血清膽紅素<205.2 μmol/L(輕度)者29例,205.2~342 μmol/L(中度)9例,>342 μmol/L(重度)5例,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結合膽紅素均<17 μmol/L。孕母均健康,甲、乙、丙肝標志均陰性,肝功能正常。
1.2 診斷情況 43例患兒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①完全母乳喂養,黃疸于生后2~7 d內出現,并持續不退;②血清膽紅素增高,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③發育正常,精神食欲良好。排除感染、溶血、缺氧、頭顱血腫、肝功能障礙及遺傳代謝病所致黃疸;④停喂母乳72 h后黃疸迅速減輕或消退,再喂母乳后黃疸偶有加重。
2 結果
治療及轉歸:全部病例首先停喂母乳,改人工喂養。有5例患兒在停喂母乳后黃疸迅速減輕,并完全消退,未經其他輔助治療;其余患兒給予口服退黃湯、思連康及思密達。9例中度BMJ者輔以光療,5例BMJ重度者輔以光療并用白蛋白靜脈滴注。結果43例BMJ患兒黃疸均消退,血清膽紅素恢復正常的時間4~12 d,均無核黃疸發生。
3 討論
BMJ指純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在生后2~7 d發生的黃疸,可緊接在生理性黃疸后持續下去,也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后又加重,BMJ在生后2~4周達高峰,持續數周至數月。BMJ病因迄今為止尚未有定論,目前認為與母乳引起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BMJ分早發型和晚發型,早發型與生理性黃疸不易鑒別,因其出現的時間相重合,但程度較生理性黃疸重,且持續時間長,臨床上需加以注意。BMJ目前尚缺乏實驗手段加以確認,因此BMJ無特異性診斷標準,只能與各種引起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如:ABO溶血、敗血癥、窒息、頭顱血腫等)進行鑒別,更需將先天性甲狀腺機能減退及遺傳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等少見疾病排除后,才能作出BMJ的臨床診斷。
關于母乳性黃疸的治療,美國兒科學會制定了在不中斷母乳喂養的情況下,加用光療的處理方案,但是光療需住院才能進行,這無疑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對于早發型、黃疸程度較重或早產兒應住院并給予光療,并應停母乳;而對于晚發型、黃疸消退慢,但程度較輕,一般狀況良好的患兒可在不停母乳或暫停母乳的情況下加以輔助治療的藥物如中藥退黃湯,西藥思連康及思密達等,在家中即可進行治療,待黃疸消退后繼續母乳喂養。光療的作用是通過藍光或綠光照射皮膚使未結合膽紅素轉變成水溶性異構體,經膽汁和尿液排出體外。退黃湯為茵陳蒿湯,其不但能清肝利膽,還能加強膽紅素排泄和分解。思連康為腸道益生菌制劑,主要是使腸道內的有益菌群在短時間內維持最佳狀態,使腸道內的膽紅素還原為無色糞膽原和尿膽原,經糞便排出體外。思密達為高效無毒的胃腸黏膜保護劑和病原清除劑,應用后能黏著固定和清除腸道內未結合膽紅素,減少腸肝循環降低血膽紅素濃度。靜脈滴注白蛋白的作用是增加膽紅素與白蛋白的聯結,使其不能透過細胞膜及血腦屏障,引起細胞和腦組織損傷。
BMJ預后良好,臨床上尚無發生核黃疸的報告。但由于進年來BMJ發生率的逐年增高。雖然本病預后良好,但為了推廣母乳喂養也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