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低血糖癥是糖尿病治療中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多見,起病急,對機體危害大,如不及時救治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傷,甚至導致死亡。及時早期的診斷和正確的治療至關重要,同時應加強預防措施,減少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現將南山建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入院或住院期間出現低血糖癥37例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7例診斷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齡60~78歲,平均69歲,其中60~69歲15例,70~78歲22例。病程3個月~26年。合并腎病12例,高血壓病25例,冠心病20例,血脂異常28例,陳舊性腦卒中5例,感染8例,胰島素治療15例,應用口服降糖藥治療22例(口服二甲雙胍并用格列毗嗪5例,口服“中藥降糖膠囊”8例,口服諾和龍2例,口服達美康2例,消渴丸5例)。23例為門診收治,14例在住院過程中發生低血糖癥。血糖均<2.8 mmol/L,符合低血糖癥診斷標準。
1.2 臨床表現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應的臨床表現多樣而不典型,無明顯出汗、心悸、面色蒼白、肢體震顫等交感神經癥狀12例,占32%;僅表現腦功能障礙14例,占38%;兩類癥狀并存11例,占30%。誘發腦出血1例,腦梗死2例。3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癥狀,其中血壓改變25例,心率失常20例,心肌缺血18例,心絞痛3例,急性左心衰竭2例。發作時查血糖在0.8~2.8 mmol/L。
2 結果
確診后立即給予50%葡萄糖液20~100 ml靜脈注射,并以5%葡萄糖液靜脈滴注維持,每1~2 h監測1次血糖,直到患者神志轉清晰,血糖穩定在7~10 mmol/L,以后72 h內嚴密監測血糖變化,病情嚴重如反復抽搐、煩躁、休克者加用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有助于緩解應激狀態,促進糖異生,升高血糖濃度。37例中在3 d內血糖恢復穩定者35例(占94%);1例搶救治療5 d未清醒,且反復抽搐,死亡;1例合并感染性休克、死亡。
3 討論
3.1 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治療過程中較常見且危險的并發癥之一,與口服藥和使用胰島素相關,嚴重低血糖危險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1],本組≥70歲病例有22例,占60%。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病程較長,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癥狀不明顯,有時易被誤診為腦血管疾病而延誤搶救時機[2]。
3.2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常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降糖藥物應用不合理,老年患者使用長效磺脲類藥物劑量過大或隨意加大藥物劑量,服用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后不進食,結果很快發生低血糖昏迷;②在治療老年人糖尿病其他伴隨病時,某些藥物可能增強磺脲類藥物的降糖作用,如本組伴高血壓者可能與長期使用含利血平的復方降壓片以及心得安、可樂定等有關;③老年人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性較差,用藥的隨意性較大,對糖尿病初期的治療方案一直沿用不變或不經醫囑擅自增加降糖藥物種類或劑量;④老年患者各種器官功能衰退,降糖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分解及排泄作用下降,老年體弱,抵抗低血糖反應的升血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等分泌減弱,導致低血糖反復發生[3]。
3.3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特點:①患者年齡偏大,病程較長;②好發于夜晚、凌晨及餐前,不易發現;③多并發或同時患有心、腎、腦及肝臟疾病;④臨床表現多樣而不典型,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癥狀輕微,腦功能障礙癥狀多見;⑤誘發腦出血、腦梗死、心律失常、心絞痛及心力衰竭等嚴重情況比較多見。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謝毅,等.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5-817.
[2] 衡先培.糖尿病神經病變診斷與治療.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53.
[3] 朱禧星.現代糖尿病學.上海醫科大學出版,2000: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