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紅梅
【摘要】 目的 觀察沐舒坦治療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療效。方法 將90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沐舒坦治療,對照組常規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兒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有顯著差異。結論 應用沐舒坦可提高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治療效果,尤其祛痰和減少肺部濕啰音的效果較好。
【關鍵詞】 沐舒坦;新生兒感染性肺炎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常見病,也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重要病因。據統計,圍生期感染性肺炎病死率約為5%~20%。這是由新生兒的生理解剖特點和免疫系統的薄弱之處所決定的[1]。為了明確沐舒坦用于治療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療效,對收治的90例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進行隨機分組觀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楊錫強主編的第6版《兒科學》中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診斷標準,收集本院2003-2007年明確診斷為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住院病例9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重型31例,極重型11例;男24例,女18例;胎齡37~42周,平均39.5周。對照組48例,重型35例,極重型13例;男36例,女22例;胎齡37~42周。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均相似,并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吸氧保暖,抗感染,抗病毒,呼吸道管理包括霧化吸入,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暢等,給予支持療法,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生素以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抗病毒藥以利巴韋林或阿昔洛韋等治療,心力衰竭時給予西地蘭(0.03~0.04 mg/kg)、速尿(1 mg/kg);呼吸衰竭時給予吸氧、納洛酮(0.1 mg/kg)等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沐舒坦(沈陽新馬藥物有限公司生產)7.5 mg/(kg次),用注射用水或10%葡萄糖稀釋后,2次/d,靜脈滴注。觀察患兒的臨床表現、住院時間等情況。
1.3 療效判斷標準 患兒接受治療后,24 h內癥狀明顯減輕為顯效;72 h減輕為有效;72 h癥狀仍無改善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有效率及住院時間比較,見表1。治療組應用沐舒坦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日縮短,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

2.2 不良反應 本次用藥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的發生。
3 討論
沐舒坦是一種新型具有多種生物效應的呼吸道祛痰藥,其主要活性成分是鹽酸氨溴索,是目前惟一用于臨床的可靜脈給藥的呼吸道清道夫。目前認為沐舒坦的化痰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纖毛上皮再生和纖毛正常功能的恢復,加速黏膜纖毛運動,并協助無纖毛區痰液的運送,維護上呼吸道的自凈機制;恢復氣道黏膜的正常分泌,改變分泌物的漿液(粘液)比值,降低痰液粘度,降低粘痰對氣道壁的粘附,有利于排痰;同時沐舒坦具有協同抗生素的作用,使抗生素的肺組織(血漿)濃度比值上升,縮短抗生素治療的時間[2]。另外,沐舒坦還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組胺,白三烯等炎性因子的釋放,抑制白細胞和肺泡巨噬細胞釋放細胞因子,防止肺損傷[3];還可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抑制氣道平滑肌收縮作用,從而達到解痙平喘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沐舒坦能顯著降低血漿炎癥細胞因子(CK)水平[4],保護肺血管內皮細胞,改善肺功能。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易產生并發癥,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是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結果顯示:在吸氧、保暖、抗感染、抗病毒治療的同時,加用沐舒坦治療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其臨床癥狀改善快,并發癥產生少,治療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21-422.
[2] 朱科明,李深,鄧小明.沐舒坦對危重患者肺功能的保護.中國急救醫學,2001,21(1):59-60.
[3] Gillissen A,Nowak D.Characterization of N-acetylcysteine and ambroxol in anti-oxedant the rady.Respir Med,1998,92(4):609-623.
[4] Kido H, Okumura Y, Yamada H, et al. Secretory leukoprotease inhibitor and pulmonary surfactant serve as principal defenses against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 in the airway and chemical agents up-regulating their levels may have therapeutic potential. Biol Chem,2004,385(11):1029-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