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桂英 蘇春燕 王麗艷
【關鍵詞】 外傷性脾破裂;搶救;護理
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免疫等功能,質軟而脆,是腹部創傷中極易發生破裂的實質性器官之一。創傷性脾破裂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損傷性疾病,約占腹腔臟器損傷的30%[1],我區地處山區,工礦企業較多,近年來因創傷性脾破裂住院治療的患者呈增加趨勢。因脾破裂引起創傷性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急,需行有效的搶救,有的患者甚至來不及進病房處置即直接推入手術室進行搶救,因此,術前及術后的護理是搶救患者生命及減少并發癥的關鍵。現將黑龍江省七臺河市中醫院對創傷性脾破裂患者的搶救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57例,男41例,女16例;年齡14~62歲,平均31歲,其中16歲以下2例,20~60歲55例。致傷原因: 墜落傷13例,車禍31例,擠壓傷4例,刀刺傷7例,踢傷、滑倒傷各1例。其中遲發性脾破裂2例(距受傷時間3~14 d)。32例患者根椐脾臟損傷程度,9例行脾裂傷修補術,7例行脾部分切除術,16例行脾切除術,無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
1.2 臨床表現及診斷 57例患者均有明確的創傷史。傷后癥狀出現時間:24 h內55例,72 h內1例,7 d 1例。以左上腹疼痛、壓痛為主者46例,傷后8 h內出現失血性休克者21例,合并顱腦損傷4例,合并肋骨骨折11例,合并肝破裂7例。43例患者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4例B超檢查提示腹腔積液和(或)不同程度脾損傷。
2 急救與護理
2.1 急救 外傷性脾破裂的致命因素是腹腔內出血、失血性休克。本組術前出現失血性休克者28例占63%,發生率較高, 故入院后應爭分奪秒,積極配合術前準備,補充血容量,開放靜脈,迅速建立2~3條靜脈通道,保持輸血、輸液及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如在沒有血源的情況下,輸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凍血漿等來補充血容量。及時糾正酸堿平衡失調,根據休克不同時期給予血管收縮及擴張藥物。合并顱腦、胸部損傷的脾破裂患者,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充分給氧極為重要,必要時可行氣管切開,以避免低氧血癥而致死亡。特別是對于危及生命的合并傷如張力性氣胸等應先予處理。
2.2 術前觀察與護理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密切觀察T、P、R、BP變化。如果患者腹痛明顯,腹部有壓痛、反跳痛和肌緊張明顯,此時護士應在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的同時做好術前準備,盡快完成交叉配血、備皮和插胃管等腹部應急手術前準備,并盡快護送至手術室,以免延誤手術時機。同時向患者和家屬說明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合作,消除緊張和恐懼心理。對合并其他臟器損傷者要細心觀察腹部情況,在觀察中如患者出現頭暈、乏力、脈速和左上腹突發劇痛,要及時報告醫生,以免延誤治療,按醫囑做好各項處置,如導尿、備皮、配血等。
2.3 術后觀察與護理
2.3.1 術后觀察 定時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脈搏、呼吸、血壓每30~60 min測1次,待病情穩定后改2~4 h測1次并記錄。測量時要定體位、定部位,同時要注意測量順序,應先測脈搏、呼吸后測血壓,以利病情的觀察。患者出現煩躁或表情淡漠、面色蒼白、呼吸加快、四肢厥冷多為休克表現。有呼吸困難者要及時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結合引流管情況查找原因并通知醫生及時處理。每4 h測體溫1次,術后3 d內體溫升高,不超過38.5℃者大多為手術熱,如術后持續高熱提示有感染可能,應查看傷口有無紅腫或滲液,切口敷料有浸濕時要及時更換防止感染。
2.3.2 術后護理 對于術后放置腹腔負壓引流者及時可靠固定好負壓引流器,避免脫落、扭曲、堵塞,保持有效負壓引流,嚴密觀察引流量及性質變化。同時保持有效胃腸減壓,一旦患者恢復腸蠕動,排氣通暢,應通知醫生停止胃腸減壓并做好拔管后觀察護理。本組病例術中放置腹腔引流管25例,每天引流出淡血性液體50~300 mL,24例均于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術后1~3 d恢復腸功能并拔除胃管。及時更換體位術后6 h血壓平穩后改半臥位以利引流或減少毒素吸收,防止膈下積液,增加肺活量,促進排痰,減輕腹脹。同時讓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以利胃腸功能的恢復,但術后1周內避免劇烈活動,防止再出血。
3 體會
外傷性脾破裂是一種嚴重的創傷性疾病,可因快速而兇猛的出血,發生失血性休克,當伴有合并傷時,損傷部位較多,有時開放性損傷與閉合性損傷同時存在,明顯損傷與隱性損傷并存,都易造成外傷性脾破裂的漏診或誤診[2]。本組有54例急診時即能確診,3例因伴有合并傷,患者不能提供正確病史,而醫生未作詳細體檢致漏診或誤診。護士的細致觀察為醫生的診斷提供了依據,從而能有效地避免嚴重的后果的出現。創傷性脾破裂盡管病情危重、復雜多變, 護士應具備急救意識,做到快速、準確、果斷,全面進行各項搶救及護理措施,并準確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合并傷,從而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呂學正.外科護理學.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226-227.
[2] 付祥林,王惠,蔣躍光.創傷性脾破裂75例治療分析.中華創傷雜志,199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