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華
作者單位:163513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總醫院五廠社區衛生中心
肺炎是指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性反應,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和肺部固定性濕啰音等癥狀,是嬰兒的多發病、常見病[1]?,F就我科2006-2007年收治小兒肺炎患者52例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一般護理
1.1 環境要求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室應定時通風換氣,避免對流風,防止患兒著涼。室內陽光充足、安靜、舒適。室溫以20℃左右為宜,相對濕度50%~55%,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1.2 呼吸道隔離 細菌性肺炎與病毒性肺炎應分室居住,防止交叉感染。
1.3 保證休息 患兒應臥床休息,特別是肺炎病變廣泛,影響氣體交換時,休息可減少氧消耗量,保持心肺功能;病情穩定時,可適當活動,以增加肺通氣,促進分泌物的排出。對危重患兒的檢查和治療護理要集中進行,動作輕、準、快,保證患兒有足夠的休息。
1.4 飲食指導 指導患兒家屬要給予患兒進食易消化、富于營養、少量多餐,水分供應充足,每日攝入量一般按80 ml/kg,發熱患兒體溫每升高1℃液量應增加10%左右,喘重者可適量增加。每日熱量供應不少于50~60 ml/kg,液體入量要適當,過多則加重心肺負擔,過少則不利補充丟失的水分和呼吸道粘稠分泌物的排出。哺喂時應耐心,防止嗆咳引起窒息。
1.5 口腔護理指導 由于分泌物堵塞氣道,常用口呼吸。為了減少口腔內繼發感染,應注重保持患兒口腔清潔,在喂奶后或飯后應喂食少量白開水,較大患兒應漱口。
2 恢復期對癥護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功能,增加肺泡通氣量才能糾正缺氧和減輕二氧化碳潴留。應及時清除鼻痂及呼吸道分泌物,鼓勵患兒咳嗽、排痰,呼吸道分泌物較多而排出不暢者可變換體位進行體位引流,若痰多而咳嗽反應差,病情嚴重予以吸痰,粘稠而不易排出時,可用超聲霧化器進行霧化吸入,每次不超過20 min,以免引起肺泡內水腫。
2.2 氧吸入指導 一般采用鼻前導管或口罩持續吸氧,氧流量分別為0.5~1 min和1~2 L/m,氧濃度不宜超過40%。
2.3 退熱鎮靜指導 當體溫在38.5℃以上時需根據病情選用退熱鎮靜劑,如安普索等藥物或可用物理降溫。
2.4 患兒病情穩定易適當安排休息,嬰兒時期提倡母乳喂養,多進行戶外活動,加強體質鍛煉,在寒冷季節外出時注意保暖,避免著涼,不宜穿的過多。指導家長了解呼吸道感染常用藥的名稱、劑量、用法及不良反應。
3 并發癥觀察及護理
3.1 中毒性腦病 臨床可見患兒睡、躁動、肌張力高、驚厥、昏迷及呼吸障礙等,遵醫囑給予鎮靜劑、脫水劑。
3.2 呼吸性酸中毒 由于通氣功能障礙,患兒呼吸深長,面色潮紅、口唇紫紺好轉,可見櫻紅色,肢體由涼變暖,但呼吸困難、昏迷、肌張力增高等,注意吸痰改變肺通氣。
參考文獻
[1] 朱念瓊.兒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