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月 肖景東 喬建紅
【摘要】 通過觀察CPM下肢關節器結合中藥熏洗療法在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中的作用效果,患者都沒有出現膝關節及其周圍骨折內固定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膝關節功能障礙,說明該方法能夠明顯提高膝關節骨折的治療效果,對膝關節功能的康復有很好地促進作用。
【關鍵詞】 CPM下肢關節器 ; 中藥熏洗療法 ; 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
作者單位:123000遼寧省阜新市中醫院
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及其周圍骨折內固定術后常見并發癥。筆者于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術后早期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CPM下肢關節器),并予以中藥熏洗局部的方法,治療了50例膝關節及其周圍骨折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50例患者中,男35例,女15例,平均45歲。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3例,股骨髁間骨折14例,髕骨嚴重粉碎性骨折6例,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17例。均行手術治療并予以堅強內固定,術后采用石膏外固定。
1.2 療效標準 治愈:無肌肉萎縮,癥狀、體征消失,關節活動范圍正?;蚪咏#伙@效:無明顯肌肉萎縮,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膝關節活動范圍為0~120°,日常生活無妨礙;有效:癥狀和體征減輕,膝關節活動范圍為0~90°,功能活動受一定影響;無效:癥狀和體
征無明顯改善,膝關節活動范圍 0~60°。
2 治療方法
根據骨折病理修復過程分為外傷炎癥期、骨痂形成期、骨痂成熟期進行康復訓練、治療。
2.1 外傷炎癥期(3周內)主要進行患肢非固定關節主被動活動訓練,每日2次,每次5 min。同時在術后第4-5天開始使用CPM下肢關節器,幫助患者進行膝關節運動。第1天將膝關節的活動范圍調節到患者能忍受屈膝的最大限度(多在45°~50°)的下限,讓患膝關節被動屈膝活動,每次20~30 min,上、下午各1次。第2天,將活動度調至50°~60°,活動時間及間隔同前。第3天后直至兩周內重復此方法治療,活動度可隨患者的承受力而增加到80°。
2.2 骨痂形成期(3~9周) 只作CPM機功能鍛煉,不作外熏洗治療,2次/d,30~40 min/次,活動度可增加到100°,這期間使用CPM機時可以適當提高速率。
2.3 骨痂成熟期(9~10周以上) 采用CPM機及中藥外用熏洗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步驟如下:先行藥物外熏洗治療,將中藥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海桐皮40 g、五加皮25 g、川椒20 g、乳香15 g、紅花30 g、靈仙30 g加水至2000 ml,置于容器中加熱煮沸后,再將患肢關節置于容器上,用熱氣熏蒸,可用溫火持續加熱并在患處加蓋浴巾,使熱氣能保持一定的熱度。熱度降低后,再將患肢關節放入容器中泡洗,每次20~30,min,2次/d。外熏洗治療完畢后,立即用CPM機功能鍛煉,活動的角度可自由調節,由小到大,至功能器的最大角度后,仍堅持鍛煉,并指導患者在鍛煉期間,雙手扶桿,做下蹲活動。
3 結果
筆者對50例患者術后6個月隨訪,41例膝關節屈曲達到110°以上,無肌肉萎縮,疼痛腫脹基本消失,下蹲及行走無明顯受限;7例膝關節屈曲達到90°,無明顯肌肉萎縮,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日常生活無妨礙;2例膝關節最大屈曲達到70°,輕度腫脹疼痛,膝功能活動輕度受影響?;颊呔闯霈F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膝關節功能障礙,復查X線片無一例出現內固定及骨折移位。
4 討論
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及其周圍骨折手術及內、外固定后常見的并發癥,導致周圍肌肉纖維化、攣縮及粘連,髕上囊粘連以至完全消失,使膝關節活動受限。
CPM下肢關節器通過引導下肢屈伸運動,起到被動活動膝關節屈伸肌的作用。它可增強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肌腱、韌帶)的損傷修復,刺激具有雙重分化能力的細胞向關節軟骨轉化,緩解關節損傷或術后疼痛。CPM機具有無痛苦、消腫快、傷口愈合快、消除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角度、促進關節軟骨損傷的自身修復等優點。
熏洗療法是借助熱力加強藥效,使皮膚和患部的血管擴張,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機能,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骨折的愈合,減輕局部組織的緊張壓力,同時能夠緩解皮膚、肌肉、肌腱及韌帶的緊張或強直。熏洗方中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活血行氣,五加皮強筋壯骨,川椒溫寒行氣,乳香、紅花、靈仙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之功。
從以上可以看出,CPM下肢關節器結合中藥熏洗療法可減輕局部腫脹、疼痛,加速鍛煉的進程,縮短功能恢復的時間,起到較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943-1946.
[2] 周天健. 康復技術全書.北京出版社,1989:17-18.
[3] 張光鉑.膝關節功能評定.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1,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