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玲 劉曉菊 劉 冰 金佳華
【摘要】 目的 探討住院患者的留陪護的利弊。 方法 對照比較有家屬陪護與無家屬陪護住院精神病患者各26例。結果 發現無家屬陪護組自知力恢復平均天數少于有家屬組。住院平均天數多于有家屬組,出院時效果明顯優于有家屬組。結論 提示住院精神病患者以不留家屬陪護為好。
【關鍵詞】 住院精神病患者;護理[1];家屬陪護[2]
有關書刊報道不留家屬陪護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平均自知力恢復天數,住院天數均少于留家屬者,我們對此作了進一步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在2005年5月佳木斯精神患者福利院待床科出院中按出院順序抽出26份病案(均無家屬留陪),在男病區及女病區依同樣方法各抽出13份病案(均有家屬陪住),依護理病歷記錄逐項比較分析一般情況,3 d內護理問題,臨床診斷,治療方法,第7天癥狀情況顯效時間,自知力恢復時間,住院天數,出院情況等。
甲組(有家屬陪護組)男6例,女20例,乙組(無家屬陪護組)男13例,女13例,兩組平均年齡分別為(29.8±9.6)歲和(29.5±7.6)歲(t=0.03,P>0.25),婚姻狀況:甲組已婚19例,未婚7例;乙組已婚18例,未婚7例,離婚1例。職業分布:甲組農民18人,工人2人,學生2人,待業2人,技術員、職員各1人;乙組農民10人,工人7人,營業員3人,待業4人,干部、個體各1人。文化程度:甲組大專2人,高中7人,初中5人,小學10人,文盲2人;乙組大專2人,高中5人,初中9人,小學8人,文盲2人。甲組陪護人分別為配偶14人,父母8人,兄弟2人,同學1人。
入院前精神癥狀持續時間:甲組平均(57.3±88.6) d,乙組(47.4±95.5) d(t=0.20, P>0.50).根據CCMD-3診斷標準[3]臨床診斷:甲組:分裂樣精神障礙15例,精神分裂癥8例,躁郁癥3例;乙組分別為2、20、2例及反應性精神病,癲癇性精神障礙各1例。治療情況:兩組均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或抗躁狂,抗抑郁藥,此外,甲組同時使用ECT者6人,電針刺治療21人;乙組同時使用ECT者2人,無1例使用電刺激治療。
2 結果
2.1 第7天癥狀緩解情況 甲組有緩解(睡眠好,較安靜,生活基本自理等)23人,緩解不明顯3人,乙組26人全部明顯緩解。
2.2 入院前3 d的主要護理問題 沖動、易激惹,打人毀物甲組8人,乙組15人;幻覺、自語、自笑,甲組12人,乙組1人;懶散,行為古怪,不講話甲組無,乙組8人;被害兩組各1人;話多,不聽勸說,兩組各1人;甲組恐懼、害怕3人,消極言行1人。
2.3 兩組自知力恢復天數、顯效時間、住院平均天數的比較(見表1)。

2.4 出院時療效 甲組痊愈1例,近愈5例,好轉20例;乙組分別9、10、7例。X=14.32,P<0.005。
3 討論
本組資料雖來源于3個病房(甲組為待床科,乙組為男、女病房),單就是否有家屬陪護這個問題進行比較,仍發現有與付氏報告相類似的現象,說明留陪護與不留陪護之間的差別可能具有普遍意義。
乙組自知力恢復天數少于甲組,而臨床療效好于甲組,有家屬陪護者并未出現所希望的結果。一般有家屬陪護者,家屬看到患者略有好轉就要出院,很難達到正規治療。甲組治療使用ECT及電針刺者比例高,也正是希望盡快控制癥狀以便滿足患者家屬急于出院的要求,但自知力恢復時間并不支持這種想法。有陪護者往往降低了依從性,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因此我們也認為,大多數住院精神患者以不留家屬陪護為好,這需要向患者尤其是他們的家屬多作宣全解釋工作,讓他們明白留陪護的利弊得失,盡量取得他們的合作。
參考文獻
[1] 陳淑清,王淑彭,劉靜芬.精神科護理學.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4.
[2] 徐美英,徐明瑩,等.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間開放管理模式探討.護理學雜志,2003,18(2):33.
[3]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