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穎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現代優秀公民的基本品質與能力,具體來說應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道德品質培養,愛的價值觀念與愛的能力培養,性格與精神面貌培養,勞動觀念與勞動能力培養,培養學習、運用與創造知識和技術的能力,培養認識美與創造美的能力,具備衛生與健康的常識,培養交際能力。
二、發展素質教育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一)發展素質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客觀要求
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手段,對于受教育者所施行的一種確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統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養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質的一種活動。可見,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某些素質為目的和宗旨的。
(二)發展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深化改革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我國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和國門的打開,我們既體驗到了無比的振奮,也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那就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而造成這些差距的根源,就在于教育,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素質。因此,在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近幾年,黨和政府將推進素質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政府行為強力推行。
(三)發展素質教育符合國際教育改革方向
目前,世界各國也都對教育進行了新的變革,其整體取向是強化基礎教育,注重素質,培養適合新的時代潮流的世紀人才。世界教育革命在社會大變革的宏大背景下方興未艾,我國素質教育是世界教育變革在我國的表現。我國必須實施素質教育,以適應世界潮流,這也是我國真正融入世界在教育上的客觀需要。
(四)發展素質教育是中國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差距的奠基性因素
教育如何跟得上?一個是量的問題(義務教育普及率、入學率),一個是質的問題。質的問題要靠什么解決?素質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知識文化、技能文化、思維文化、倫理文化共同提高,強化民族自強教育,使我們的教育對象有危機感、緊迫感、使命感。這是中國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差距的奠基性因素!
三、素質教育的實施
首先,學生的素質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影響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沒有家長的積極配合與參與,我們的教育就不徹底,我們的教育成果就難以鞏固。學校教育不能獨立于社會大環境之外孤立存在,學校教育更不能離開輸送學生的基地——家庭,學校教育迫切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因此,有無優化的家庭教育是學校能否落實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條件,是時代的要求。
其次,實施素質教育應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素質教育對象是學生,需要學生把各種基本素質一步步“內化”,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程度決定了素質教育的成敗。
四、關于素質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一)理論研究相對滯后
目前,對于“素質”和“素質教育”這兩個最基本的概念,理論界的看法尚不盡一致,有關素質教育的其他理論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說明我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深化。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探索和實踐,但整體效果并不理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后制約了素質教育的實施進程。對此,我們要大興研究之風,認真梳理我們已經取得的經驗,弄清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探討在我們傳統教育體制下,素質教育的實施辦法,以及和應試教育的關系等等。
(二)教育經費相對不足
教育投資是最有效益、最有遠見、回報率最高的投資。盡管鄧小平同志說:“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但目前我國教育經費仍達不到《教育法》規定的GDP的4%。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問題,也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首要問題。問題的解決要靠政府投入,要靠我們的制度創新,拓寬籌資渠道來解決。
(三)教師整體素質偏低
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當前教育界的一項急迫任務,也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我們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通過支邊支教,教師繼續教育等等,切實解決教師問題。
(四)課程改革難度較大
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達到教育要為提高民族素質服務的目的和要求,就必須改革現行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課程改革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必要中介,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再加上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科課程的“慣性”,以及課程改革本身的復雜性,使我國的課程的改革難度較大,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因素。對此,筆者認為,應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是我國教育部門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的一項政策,是需要社會、家庭全力配合的一項宏大事業,我們各類教育部門,各位教育工作者應高度認識,身體力行,為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