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海燕
中圖分類號:H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284-02
《尚書》原稱《書》,是我國上古歷史文獻和史跡記述的匯編,為儒家經典之一。所記歷史上起虞舜時代,下至春秋秦穆公,著重記錄了君主訓誓臣民和近臣告誡君主的言語。
兼類詞是一個很不容易界定的一類詞,因為它與同音詞,詞的活用既存在著區別又存在著聯系。本文對兼類的界定是:“具備兩類詞和幾類詞的主要語法功能。”(因此對同音詞和詞的活用并未作區分),那么名動兼類也就是說此詞既具有名詞的語義也具有動詞的語義,在不同的語言環境和語法關系里面同一個詞的名詞和動詞的語法功能是可以轉換的。
《尚書》中名動兼類,共計26例,占實詞兼類的.38.2%, 占《尚書》兼類總數的24.3%.在《尚書》中出現的名動兼類的詞有:宅服賓亮克德道略亂旅中正敘陳次享慶事辟欲命裕秩齊生就。按照語義關系我們可以將它們作如下分類:
(一) 施事者的具體動作/動作行為的結果
例字:服、亮、克、德、略、亂、陳、享、慶、事、欲、命、生、裕
舉一例分析之:
“命”詞
命,在《尚書》中共出現254例,主要做名詞和動詞,是名動兼類
名詞的用例如:
濟濟有眾,咸聽朕命。(虞書·大禹謨第三)
命:名詞,命令
動詞的用例如: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虞書·堯典第一)
命:動詞,命令
命:會意。從口從令。表示用口發布命令。本義:指派;發號,《說文》:“命,使也”。朱駿聲按:“在事為令,在言為命,散文則通,對文則別。令當訓使也,命當訓發號也。”可見命的本義為指命令,發號,為動詞,因為命令這個動作行為從而引申為命令這一動作行為發生的結果。
(二) 施事者的具體動作/動作行為相關的處所、方向
例字:宅、中、就
舉一例分析之:
宅,在《尚書》中共出現49例,主要用作動詞和名詞。
動詞的用法如:
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虞書·舜典第二)
宅:居住
名詞的用例
五流有宅,五宅三居。(虞書·舜典第二)
宅:處所,地方。
宅:形聲。從宀( mián),乇( zhé)聲。本義:住所;住處。《說文》:“宅,所托居也。”宅的本義為住所,住處,名詞,后來引申為動詞居住,安定之義,再因為住所,住所要考慮到選擇的地方因此又有動詞義度量,考察之義。宅這一動作行為是由于住所方位這一名詞義而來,所以是施事者的具體動作,而名詞義則為動作行為相關的處所、方向。
(三) 行為主體的具體動作/動作行為相關的對象(施事、受事)
例字:賓、旅、辟
舉一例分析之:
“賓”詞,在《尚書》中總共出現12例。主要作動詞和名詞。
動詞的用例如: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虞書·舜典第二)
名詞的用例如:
統承先王,修其禮物,作賓于王家,與國咸休,永世無窮。(周書·微子之命第十)
賓:名詞。賓客。
語義框架分析:施事——動作——動作行為相關的對象——處所
(四)施事者的具體動作/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方法及工具
例字:道、敘、次、秩、齊
舉一例分析之:
敘,在《尚書》中共出現21例。主要作名詞和動詞。
名詞的用法如: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虞書·舜典第二)
語義框架分析:受事——動作——方式方法
動詞的用例如:
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虞書·皋陶謨第四)
語義框架分析:(施事)——動作——受事
敘,形聲。從攴(pū),余聲。本義:次序,秩序。《說文》:“敘,次弟也。”由名詞義引申發展為動詞義按照秩序這種方式來做某事。因此語義關系為:施事者的具體動作/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方法及工具。
(五)施事者的具體動作/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例字:正
“正”詞
正,在《尚書》中共出現64例,可以做名詞,動詞。名詞的用例如:
舜讓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虞書·舜典第二)
正,歲之首月,夏以建寅月為正,殷以建丑月為正,周以建子月為正。
語義關系框架: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動作——(施事)
動詞的用例如:
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商書·湯誓第一)
語義關系框架:施事——動作——受事
小結
本文對《尚書》兼類詞進行了窮盡性的調查并做了一些簡單的分析,發現《尚書》這部上古之書里面存在了語言中的很多兼類現象,漢語在那時已經靈活運用,基本上已經達到詞性的多種用法而且詞的義項也增多不少,這也說明上古漢語語言現象是非常豐富的,需要我們多多地進行研究和發現。經過一些理論和具體事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尚書》中名動兼類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大的,如果用現代漢語的理論語義關系來分析上古專書的語言中的兼類現象我們可以看出兼類在上古語言中是常有現象,而且也可以知道施事受事和謂語之間的語義關系。同時我們對它的語義關系類型的調查和分析也知道是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也可以看出名動兼類在豐富著上古漢語。
參考文獻:
[1]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之尚書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
[2] 錢宗武、杜純梓.《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87.
[4] 任鳳琴.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和兼類詞的關系[J].語文學刊,2008,(8):47.
[5]胡安順.名詞動用和兼類詞的界線[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5).
[6]郭仁成.尚書今古文全璧[M].岳麓書社,2005.
[7]徐中舒等. 漢語大字典[K].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