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根 李建華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文章闡述了建立與實施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的必要性及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同時就該體系中的績效評估模型、績效評估指標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和諧社會;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
[中圖分類號] F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2-0051-03
※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一五”(2008年)規劃項目《江西省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追蹤及績效評價研究》(08SH29)階段性成果之一。
一、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的必要性及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的穩步向前發展,社會保障的作用日益凸顯,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支出的總量不斷增大,其比重也將逐步提高。2007年中央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303.16億元,增長13.7%,完成預算的114.1%。①2008年,我國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預算安排社會保障支出6,684億元,較2007年增長1,288億元。②2000年至2007年財政每年撥大量資金到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財政撥入合計2,656.25億元,財政凈撥入合計2,649.72億元。③
國家投入如此多的資金到社會保障,到底產生多大的效果呢?因此,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是非常必要的,引用現代市場中的管理理念,像企業財務計劃一樣,對社會保障資金支出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控制,強化支出效益和責任意識,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提高社會保障資金的使用效益。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對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意義,這意義在于它促進社會保障的發展。因為社會保障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建設。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則是通過對一系列績效指標進行評估,監測和跟蹤資金運行整個過程,分析評估社會保障資金分配的合理性和經濟性,評估社會保障支出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夠客觀反映社會保障支出政策的先進性和有效性。它能實現對社會保障支出的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監督,確保社會保障資金專款專用;有利于社會保障支出管理的科學化和效益化;有利于增加社會保障支出透明度、提高公眾對政府社會保障支出部門的信任度,也就有利于提高社會公眾參與社會保障的積極性。最后不斷總結經驗,提高社會保障決策水平和分配社會資金的合理性,有利于社會保障目標的實現。最終促進我國社會保障的發展,為和諧社會編織一道牢靠的安全網。
二、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模型
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極大地推動社會保障向前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其模型設計是首要的,它清晰明確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具體工作及流程。依照系統理論的觀點,任何系統只要存在輸入就必然會存在某種運作表現和結果的輸出,而這種運作表現和結果通常被稱之為績效。[1]但是僅僅有輸入、輸出的開環系統是不穩定的,系統要正常發展還須具備某種反饋回路,成為閉環系統。社會保障支出作為一種特定的系統,其系統模型必然遵循系統普遍的、一般的規律。如圖1所示。這個模型的構建是在分析影響社會保障支出績效因素的基礎上。

績效評估作為系統的一種反饋回路,是指對評估對象的輸出結果進行判斷并反饋作用于未來輸入的管理行為。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就是對社會保障支出的運作結果與績效目標進行對比判斷并將評估信息應用于未來決策優化的管理行為。基于系統理論的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模型從圖1可以看出,整個模型可以分為項目前期準備、績效評估準備與實施、評估結果反饋及應用等三個階段。
1.項目前期準備階段
項目前期準備階段包括分析社會保障支出相關政策中績效目標和確定戰略目標、預期結果兩項內容。
(1)分析社會保障支出相關政策中績效目標。分析社會保障支出相關政策中績效目標對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社會保障支出活動是依據于社會保障支出相關政策條例。它是基礎性的工作,有利于增加對社會保障支出活動的認識,更多地了解社會保障支出的發展與方向,有利于把握社會保障支出的使命。如果不分析社會保障支出相關政策中績效目標,以后的工作就會可能偏向不合理。根據社會保障支出基本理論,政府提供社會保障產品的根本績效目標是優先增進公平,兼顧提升效率。
(2)確定戰略目標、預期結果。戰略目標,是指能夠描述社會保障項目支出在一定周期內所取得的最終結果的可測量的“標的”。[2]目標的制定通常要求表述清晰,易于理解;具體化,不可過于抽象;可測量與結果導向;與社會保障支出的使命保持相一致。戰略目標的確定在整個社會保障支出績效管理戰略性框架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但在制定戰略目標時,要在預測產出的基礎上,注意確定預期結果。確定預期結果,需分析歸納開展社會保障事業的各種有利、不利條件,主觀、客觀條件,還需審視整個宏觀經濟環境,否則會產生偏差。
2.績效評估準備與實施階段
本階段是整個模型的核心、關鍵,包括績效評估準備、績效評估實施兩項內容,可細化成很多項內容。
(1)績效評估準備。首先,了解社會保障支出投入、轉換過程及產出結果,明確制定評估的內容。評估內容不同,其績效成績就有可能出現差異。如果是對社會保障支出某一具體項目績效評估,一開始就得確定項目,因為績效評估是服務于特定項目的。其次,確定評估標準與指標體系。評估標準可采用最優實踐法、績效協定法等確定。評估指標體系應包括對實施績效、功能績效、資金管理績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內容的評估。評估指標可采用適合的績效分析方法加以確定,同時考慮到輸入、運行狀況和運行結果。構建適用的評估指標體系必須要圍繞評價對象的績效目標來設計,因為評估社會保障支出的績效根本是看評估對象在績效目標方面的運作結果如何,而評估對象的運作結果即績效信息是通過評估指標來體現的。同時,科學確定各指標權重。最后,確定評估方法。現有的績效評估方法有多種,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等等。我們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及社會保障支出本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
(2)績效評估實施。收集與績效評估指標有關的各種資料,包括數據資料、社會調查所獲得的資料等。所取得的相關資料必須詳實、有說服力,因為認識和判斷都是建立在對相關信息的了解基礎上,而且這樣才能評估產出成果的有效性。評估者應根據評估目的和所選擇的評估視角對所收集的信息加以篩選、核實、鑒定,進行合進化處理,為我所用。之后采用合適的績效評估方法分析績效資料,依據選定的評估標準,計算出基本指標的分值,再進行修正,得出實際的分數。最后根據指標權重及指標實際分值得出績效評估的總分。

3.評估結果反饋及應用階段
最后這一階段包括評估結果反饋、評估結果應用兩項內容。有效的績效評估系統應該有個連續的、隨時反饋并及時予以糾正的監控運行機制。評估結束后,績效評估組應按規定以書面形式書寫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報告,并對評估結果再進行分析討論,以確保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和真實性。最后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社會保障支出相關部門。這些部門分析與應用評估結果,調整社會保障支出政策,調整下一期戰略目標,更加合理配置社會保障資金。評估結果的最終價值也在于這應用,如果報告中的評估結果不能很好地被利用,那么績效評估將成為一紙空文,失去意義。
三、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指標設計
構建科學與合理的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在整個績效評估中至關重要。由于指標體系不僅關系到績效評估活動的實質性開展,也關系到評估對象下一周期績效的改進和提高,而且其所具有的強烈的價值取向引導著評估對象未來的發展方向。由于社會保障支出產生的效益是以間接的社會效益為主,有的需要長時間才體現出來。而且社會效益的量化一直是各種核算長期難以解決的技術性難題。
基此,以公平與效率為核心,圍繞系統的投入、過程、產出、結果等四個方面選擇適合我國實際的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表1. 社會保障支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1)社會保障支出總體概況。這方面的評估指標設計,主要是從規模狀況、水平狀況以及結構狀況三個方面來進行。每個方面包括若干個關鍵指標,其設計宗旨主要是了解、掌握社會保障支出的總體情況,并且由于支出的分配情況將直接影響支出整體績效,所以突出公平方面的評價指標。
(2)社會保障支出過程情況。主要選取能反映社會保障支出計劃完成情況的指標。
(3)社會保障支出產出情況。社會保障支出的直接產出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所包含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四個方面。每個方面包括若干個關鍵指標。
(4)社會保障支出結果情況。主要圍繞社會保障支出的直接產出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兩方面進行,每個方面也包括若干個關鍵指標,重點突出整個社會公平的實現、效率的提高。
此外,還需科學地確定評估指標標準值和權重。評估指標標準值的確定可采用三種方式:[3] 一是根據國際公認的標準值、國情與我國相當國家的標準值、國際平均標準值來確定標準值;二是根據國家社會保障支出績效目標、戰略目標來確定標準值;三是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及國際經驗或社會保障支出相關理論,確定理論上應達到的理想值作為標準值。對于評估指標權重,一般是根據指標的重要性及其影響程度所賦予的[4]。也可采取排序法、層次分析法、專家直觀判斷法、“拉開檔次”綜合法等予以確定,還可根據因子分析法初步確定并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調整與修改。
[注 釋]
①數據來源:財政部200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財政部網站.
②數據來源:2008年財政預算安排社會保障支出較上年增長1288億元,新華網.
③數據來源:財政撥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資金情況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網站.
[參考文獻]
[1]吳建南,李貴寧.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模型及其通用指標體系構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25-31.
[2]王宇龍,周戰強,安秀梅.公共支出績效評估模型略論[J].理論探討,2007,(5):35-37.
[3]曹信邦.政府社會保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6,(7):30-34.
[4]叢樹海,周煒.中國公共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研究[J].財貿經濟,2007,(3):35-42.
Establish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Li Chungen,Li Jianhua
(Jiangxi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FinanceNanchang330013,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objectively required by Chinas reform development entering a crucial stage, show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and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large number of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and it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also explores some issues about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based on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