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玉娟
蔡元培先生說過,“國民教育以養成和健全人格為根本方針”。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誠信、有學識、具有良好品質、健全人格、能推動社會進步的有用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筆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嘗試以規范化管理健全學生人格,取得一定成效,今把思考和實踐總結如下:
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人格,心理學上一般把它叫作個性,是指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即個人心理活動的意識傾向性以及在生活、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那么,所謂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于心靈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是教育者針對青少年現狀、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教育、心理訓練、心理建構等方式,對青少年施加影響,促其人格系統健康發展的教育活動。怎樣的人格才是健康的呢?健全的人格,主要是指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高度自覺的行為準則,有主動觀察思考、積極探索的精神;具有強烈的責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操,有優良的性格氣質特征。學生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積極地履行應盡的義務,才會在正確觀念的指導下去創造生活,并不斷自覺地完善自我。
通過對我班學生行為習慣及心理狀況的調查。發現讀書的目的是為將來立足社會和更好發展的占75%;有集體責任感,能自覺參加集體活動并完成相關任務的占70%;認為父母仍然是自己成長過程中最值得信賴的人占65%。但在調查中又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學生出現矛盾的心態,他們既依賴父母,認為值得敬仰、信賴;又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對自己幫助不大,甚至常給自己帶來煩惱,阻礙自己的發展,這樣的學生占30%。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高中生情緒很容易波動。既易感動而立雄心,樹壯志;又往往因遭遇挫折而懈怠、放棄努力。在調查學期學習計劃執行情況時,發現能堅持并實現自己目標的僅占15%。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冷漠、內心孤僻、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在學生中時有表現。這種現狀令人擔憂,人格教育的實施得的尤為迫切。
二、設定恰當的培養目標
人格的培養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筆者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確立和設計目標、內容和手段,并在實施中不斷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格教育模式。
1.高一年級:正確對待人生,激發成才熱情,并轉化為實際行動。
首先抓新生入學教育。如利用軍訓契機,開展尊師愛友、知校愛校、自理自立、前途理想等教育;其次開展主題活動教育。如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學習方法、心理知識講座等;再次,開展實踐活動,如讀書活動、法制報告會、勤工儉學等。
2.高二年級:培養責任意識,引導樹立理想,形成良好品格和意志。
針對高二學生的特點,開展圍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學生道德進行的“三德”教育;圍繞公私觀、幸福觀、苦樂觀、價值觀、戀愛觀等主題討論進行人生觀教育;同時組織學生參社團活動,拓展知識視野,培養學生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高度自覺的行為準則。
3.高三年級:健康心理和人生觀教育,做全面發展的畢業生。
前兩年的教育使學生心理結構中知、情、意、行諸要素協調起來,高三年級的任務是使不平衡的部分趨向平衡,使滯后的部分通過重點培養和特別訓練達到與其它要素平衡一致。從而使心理結構的整體功能達到和諧、均衡。筆者以形成競爭意識、就業意識為目標搭設各種平臺,實現學生和諧發展目標。
三、內容安排貼緊學生生活
筆者制定了學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為準則,包括上學、上課、下課、出操、用膳、集會、放學、就寢、責任區衛生、校園禮儀等10大條45個項目,規范學生行為使之形成定勢。如《學生自行車管理辦法》規定:學生自行車只能在規定地點停放,停放時后輪必須壓白線,車把統一朝東北方向傾斜。這一條看似簡單卻最能鍛煉學生的品格。如果學生沒有責任感,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沒有高度自覺的行為準則,要每天規范細致地放好車談何容易。筆者就是憑著規范化的管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身邊做起,小事做起。
針對學生的一系列道德困惑開展教育,例如如何處理和父母的關系、如何發展與同學的友誼、如何改掉陋習爭做文明人等,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掌握人與人相處的道德準則。把人格教育貫穿在學生參與的每一項活動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時時有教育。
四、外在規范管理與心靈塑造相結合
高中學生的道德行為是外部壓力與自我意識交互作用的結果,對這一年齡學生的教育就要將外在規范管理與心靈塑造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外在規范管理上主要抓兩點,一是嚴格訓練。開展行為規范的訓練,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教育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行為方式。如高一進行的知校愛校教育,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自主地融入到學校大家庭。有了對學校的愛就有對自己行為的認知與反思,才會有實際訓練中準確熟練地去執行行為規范。二是加強管理。在管理中突出“嚴”、“新”、“恒”。“嚴”體現在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獎懲制度,使學生感到學校的規章制度必須遵守,不得違反。“新”體現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出新點子、想新辦法。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狀態。讓學生感到活動的開展是“量體裁衣”,為他們某一時期、某一心理狀態而設置的,有親切感,想他們所想,做他們所做。“恒”體現在管理過程中,包括計劃、實施、檢查、總結,一環扣一環,善始善終,一輪管理過程結束后,新的一輪管理緊跟上,使學生在這種常抓不懈、循環往復的管理中由不經常的道德行為轉變為經常性的道德習慣,從而使學生的人格不斷健全。
心靈塑造方面制定了一套從高一到高三的系列教育行動方案,方案有以下幾個特點:(1)強調做人的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紀律,團結同學,關心集體,熱愛祖國,孝敬父母。(2)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發展的階段,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分層次地實施德育內容,這種安排不僅適應學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斷發展的狀況,同時也體現了層次教育的功能。(3)以活動為載體,通過看電影、講故事、討論會等,激發學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道德情操,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層次得到提升。(4)培養學生自尊、自重、自強不息的情操,促進學生的自我肯定。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自尊、自重、自強”,這是對高尚人格渴望與追求的內在動力。現代青少年人格結構中普遍性地少了銳氣,多了惰性,其原因就在于缺少“三自精神”,為此,筆首采取多途徑組織有針對性的自我展示活動、志趣活動以及有助于個人特長發揮的活動,激勵、扶植和推動學生去獲得成功,使他們從高中開始有更強的自信心、自豪感與成就欲。以“三自”精神為基礎,他們人格結構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進取等許多消極特征不斷消解,長此以往,人格結構中積極成分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無論是多么偉大的人,還是多么平凡的人,都需要健康的人格來支撐。筆者重視從教育人手,尋找學生健康成才的通道,相信有意義并能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