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霞
很多生物教師都反映一堂課下來,教師累得半死,學生卻什么也沒聽明白。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成了擺在廣大生物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筆者認為首先必須分析我們上課當中的刻板之處,然后分析學生的心理情況,通過老師的努力改變原來的說教模式,讓學生的內在潛能發揮出來,讓他們在課堂上“活”起來,讓學生主動參與生物課堂教學。具體的方法可以概括為:
一、減少負擔,讓學生從內心喜歡
減輕學生負擔不等于降低教學要求,既要重視對“尖子生”的培養,組織他們參加多種生物科技活動,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又要特別重視對部分“差生”的個別輔導,及時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迎頭趕上。這樣既減輕了大部分學生的負擔,也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學習的要求。
相當一部分教師不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不以學生的認識規律處理教材,而以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結構為出發點鉆研教材,教學脫離學生實際,重點處理不得當,難點突破不得法,造成學生學習負擔加重。有些教師以自己為中心,用“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置于消極被動的地位。也有些教師以學生為中心,但以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為由,一味地讓學生自學,教師不加以引導點撥,放任自流。這兩種教學方法都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無法“消化”,只有課后“加班加點”,這必然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要教好學生,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教師應接受終身教育,加強在崗培訓,不斷進修,提高充實自己,更新知識。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應不失時機,實實在在地抓好教師的繼續教育。教師間也應加強切磋,勤于總結,使課堂教學逐漸由傳統的經驗型向科學型過渡。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應充分利用生物學的這一特點,通過有趣的演示實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并且把難理解的抽象知識具體化,使學生盡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實質。課堂教學既要高容量,又要語言簡練。教師講課,主要是講重點、難點和疑點;講知識結構和內在聯系;講知識歸類和知識規律;講解題思路和做題技巧等。在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思考生疑,促進知識遷移。練習題要精,解題方法要活,盡量做到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二、師生互動。讓學生充當課堂主角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活動,既要注意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研究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的規律性,有的放矢地設計好教學程序,盡可能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悟出道理,教師在關鍵、難點處適當點撥,觸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
1每節課安排出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減少老師講課占用的時間。
2讓學生在預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想問的各種問題。
3讓學生參與自評與他評,發表感受,提意見和建議。
4教會學生學習結構及掌握運用結構,主動、獨立學習。即把“課堂時間、提問權、評議權、教學工具”讓學生掌握。
課堂上學生動起來,而老師在收集處理學生提供的信息的水平上,通過資源整合,完成更高水平的“動”,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出動態生成的創新性質。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趣味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任何形象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形體動作及簡單的掛圖、模型或標本都難以將各種生物的鮮活形象和復雜的生態展現給學生,因此也就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生動地反映了千姿萬態、變化莫測的生物世界。運用電教媒體虛擬現實技術,結合錄像等影視技術可以生動地向學生展現一個真實美妙的生物界。如講“DNA結構和復制”一節,我采取聲像點睛的方式,首先讓學生看一段課外閱讀,思考什么是遺傳物質,DNA為什么能控制性狀的遺傳,引導學生去探索DNA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然后打開顯示器,就可出現DNA的基本組成單位及代表各種化學分子的圖形。在復制過程中,首先出現一個旋轉的DNA空間結構,有一個動態的自動解旋、堿基的配對和形成兩條DNA分子的過程。這是在其他教學手段中所不能比擬的。學了這節課后,學生記憶深刻,課后練習時正確率達到90%。
現代教學媒體在生物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是傳統教學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它能增大教學容量,開闊學生視野,誘發學生思維;它使生物課堂更精彩、更生動、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進先進的教學手段,并對網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重視網絡對教學的影響。
總之,生物課的課堂要想讓學生喜歡,老師就要想辦法使教學充滿學生們向往的東西,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生物課教學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