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國
摘要:素質教學盛行的今天,教學觀念在轉變,教學思想在更新,教師已經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解答疑惑那么簡單了。特別是思想品德教學,思想品德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問題在于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方法不盡人意,缺乏魅力。要想改變這種情況。需要教師有一定技巧和藝術,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盡可能多地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靈活愉快地掌握知識。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技巧和藝術激發興趣
中學思想品德課集思想性、時代性、理論性于一體,是中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是大多數學生卻認為思想品德課晦澀、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課堂上出現了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厭學的局面。怎樣才能扭轉這種頹廢消極的心理定勢?怎樣才能克服昏昏欲睡、無精打采,不利教學的局面?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認為應該端正教學思想,貫徹新課程理念,從實際出發,大膽改革,探究新方法,從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
一、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教學聯系時政,活躍課堂氣氛
現代教學設備是幫助教師帶領學生獲取知識的助手與手段(包括錄音、錄像、投影、多媒體等)。實踐證明,恰當運用現代教學設備是調動學生學習情緒的有效方式。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某事是做好這事的前提。儒經《禮記·學記》對此也有論述:“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課堂上教學也是如此,學生喜歡的事情自然會讓他們聚精會神,興致勃勃,學習收效也就自然較好。教師為何不正視和有效利用這一點?針對當前眾多學生的知識面仍較狹窄,又對“家事國事天下事”渴求知曉,但又受條件限制無法知曉或者知之甚少這一現狀,若在授課中巧妙運用時政材料,投其所好,定會使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非常,教學收效自然多多。如:我在講“當今時代主題”和“科教興國戰略”課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把美國入侵阿富汗、派兵人駐伊拉克和世界金融危機制成教學材料,和學生們共同討論。這樣的課堂,這樣的師生互動互學焉能不讓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感興趣?利用鮮活的時事引發學生的興趣是學習思想品德課的佳徑之一,只要不把知識變成僵死的靜止學問,就能調動學生。總之,只要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二、創設情景,樹立學生主體思想,把競爭引進課堂,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思想品德課最大的特點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系,與學生自身實際緊密相聯系。教學成效往往取決于能否增強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素質。為此,在教學中,我常常創設情景,把競爭引進課堂,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防微杜漸,減少與預防犯罪”這一內容的學習時,教師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小品表演“朋友,請以我為鑒”:角色包括“犯罪人——劉某”、“老師”、“受害者——黃某”、“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其他的學生感到新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討論“劉某從一般違法到犯罪的過程說明了什么?給我們中學生什么啟示?”學生或直接體驗,或間接體驗,并通過討論,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培養了發散性思維,增強了參與意識,發揮了主體作用,更好地實現了知識傳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起的是引導作用,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競爭意識使他們帶著積極性、責任感去認真準備、回答問題,并掌握知識、積累知識、發展知識,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的目的。
三、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敢于爭論的精神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爭論”的起點,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于爭論”的思想基礎。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提倡、鼓勵,使學生逐步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例如:在講“責任”時有這樣的俗語:“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和尚有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就要鼓勵學生逆向思維:“眾人拾柴火焰一定高嗎?”“三個和尚一定沒水喝嗎?”引導學生對責任和集體的重視,同時,應充分肯定并引導學生對合理的、有價值的方面進一步思考。像這樣的疑問應該說都頗有分量,表明學生動了腦筋,創造力有了發展。
四、充分利用教材的附加問題指導學習,增強教學實效
附加問題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習材料的重點,向學生提供一些要求思考和回答的問題。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利用教材中的各種附加問題幫助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1.利用“學習前的附加問題”指導學習
教材中的“學習前的附加問題”主要有每課課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題正文前的引文。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僅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還都以問題的形式指出了本課或本節、本框所要講述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利用這些附加問題把注意力引導到教材的重點上去。
2.利用“學習中的附加問題”幫助學習
教材中的“學習中的附加問題”主要有“議一議”、“想一想”、“說一說”、“查一查”等小欄目。教學中可指導學生利用這些附加問題來促進學生思考,幫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如講解“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內容時,運用書中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伐為什么會比以前更快?”學生通過思考,就能深深認識到: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3.利用“學習后附加問題”鞏固學習
教材中的“學習后的附加問題”主要有“閱讀與思考”和“課后練習”。當然,教材中的一些小欄目也可以作為“學習后的附加問題”來處理。這些附加問題都是圍繞教材中的重點內容設計的,題型多樣化,并且大多是發散性思維的題目。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它們來鞏固知識,深化學習。
總之,我們只有不斷探索,抓好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聯系生活實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思想品德課教學才會取得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