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靜
摘要:基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我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逐步形成了一套操之可行的教學模式:創設情境、定向導讀——自主閱讀、整體感知——主動質疑、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深入學習——鞏固訓練、查漏補缺——系統小結、拓展延伸,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我在實驗中得到了一些啟示:1.堅持“三為主”原則;2.注重實效;3.不急于求成。
關鍵詞:基本模式教學效果建議與啟示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注重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且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基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這種理解,我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逐步形成了一套操之可行的教學模式。現介紹如下:
一、基本模式
第一步是創設情境、定向導讀,第二步是自主閱讀、整體感知,第三步是主動質疑、合作探究,第四步是精講點撥、深入學習,第五步是鞏固訓練、查漏補缺,第六步是系統小結、拓展延伸。
二、操作實施
第一步:創設情境、定向導讀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創設能吸引學生的教學情境和氛圍,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展示導讀提綱、導讀問題、導讀材料等,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積極主動地學習。
第二步: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此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閱讀路標,積極主動地自學。在自學過程中將各種知識信息由獲取到內化,并在內化過程中找出不懂的地方,發現疑難問題,等待下一步學習活動中作為問題提出,合作解決。這樣學生會逐步養成勤學好問、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則巡視指導,了解學情,加強個別輔導,在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自學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并且給予學生閱讀方法上的指導。
第三步:主動質疑、合作探究
在學生個人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通過相互提問、互相幫助、共同商討來解決疑難問題,并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信息資源,促進學生間多角度、多方位的交流對問題的認識,以合作探究為手段,促進思維進一步深化。教師則及時收集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各類信息并加以整理,為下一步點撥、精講做準備。
第四步:精講點撥、深入學習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首先對學生合作探究學習中的疑難進行釋疑,然后對重點和難點進行精講點撥,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本質,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第五步:鞏固訓練、查漏補缺
這一環節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核心,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鞏固基礎知識,及時查漏補缺,并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的訓練內容,既要體現面向全體。又要注重個體發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
第六步:系統小結、拓展延伸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本節所學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小結使學生對知識掌握達到結構化、網絡化和系統化。教師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拓展延伸,引導學生下課以后繼續探求與之相關的知識領域和思想領域。
三、教學效果
經過兩年多的教學實驗,學生的學習態度由以前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預習和探究;學習方法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灌輸轉變為主動質疑、積極思考。現在學生拿到一篇文章,不再發愁從哪里人手分析理解,完全能夠脫離教師的指導自主閱讀。
四、建議與啟示
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得到了一些經驗和啟示。如下: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三為主”原則:以學生為主,不鎖住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方法和教輔資料;以“發現”為主,不代替學生,讓學生在知識探索過程中去自己發現,自己感悟。自己總結結果和規律;以“鼓勵”為主,不“鉗制”學生,給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積極的心理氛圍中學習。
2.不要急于求成。運用這一教學模式的初始階段是最困難的時期。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有一個從“不知如何”讀到“會讀”的過程。初始階段學生不知如何閱讀,教師要耐心地做示范,并向學生講授自己的閱讀方法、閱讀經驗。
初始階段學生還可能提出許多問題,但淺顯幼稚,沒有什么研討價值。教師不要批評指正,而要表揚學生主動質疑的精神,并讓大家合作探討一起解決這些問題,以保護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然后教師可提出自己設計的研討題讓學生討論,用以深化知識和引導學生質疑的方法和方向。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閱讀的能力、質疑創新的能力自然會提高。
3.注重實效,不求完美
此教學模式分六個步驟,教師要依此備課,但是在真實的課堂操作中可能出現與預想不一樣的情況。比如,在質疑階段學生出乎意料地提出多個有吸引力的問題,學生都想在課上探討解決,呼聲很高。最后在學生的激烈爭論中下課鈴響了。不能不說這是一節不完整的課,但我認為此時的殘缺亦是一種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