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英
摘要: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以形成綜合素養。形成這一綜合素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基礎就是創新。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可以創新的內容。為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調整教學結構,探索有效的創新教學途徑,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思維培養
創新能力是時代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最高境界。目前,隨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被列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已成為教育界的新熱點。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在感受、聯想、想像、創造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它可為學生提供更為自由、廣闊的想像與創造的空間,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教學改革,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及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此有一系列探討。
一、創設良好教學氛圍,誘發創新興趣
1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學生創新才能和個性的形成,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還受外部環境教育的影響。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不良的教學氛圍,會影響甚至扼殺人的創新才能。因此只有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積極愉悅的心態,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才可能主動去探索、去創新,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拋棄雜念,甩開煩惱,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全體學生,教師用熱愛與尊重學生的行為,去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喜愛與信任,這樣才能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以積極的心態,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才能達到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
2把激勵引人課堂。激勵是利用外部誘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過程。把激勵引入課堂,就是教師運用語言、體態、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種激勵措施,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要科學運用“無錯原則”,對學生積極提出的問題給予肯定,鼓勵他們敢于質疑的精神,同時承認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屬于不成熟的個體,對學生提出的種種奇怪甚至錯誤的問題和進行的探索活動,不能武斷地全面否定,而是要給予及時的評價和正確引導。堅持“激勵”:“你說得真好!”“你真聰明!”“你很有見解!”“你敢于提出問題,你的質疑精神值得同學們學習”……教師用充滿藝術的語言,不斷地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自信,激勵學生好學上進,讓學生獲得創新成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創新欲望。
3把生活帶進課堂。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決定了它與生活的必然聯系。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因此,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精心構建一個真實的生活化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感悟,這種全新的嘗試,使語文課堂變成了學生自己的課堂,變成了生活的課堂,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完善教師思維品質,發展學生創新思維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的培養與形成,與教師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密切相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真正地從學生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來組織我們的課堂教學。既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具有創新思維,才能徹底改變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學生們明確了該文寫月色的素淡朦朧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悒郁,于是引導學生思考:你所讀過的有關月色的文章多是表達什么主題?學生們認為與思鄉、戀情有關。現在要求學生寫一段文字,以月色為背景,表達上述主題之外的其他主題,學生們非常活躍,紛紛試筆。有的借月光寫人品的清雅淡泊脫俗;有的將教室設于月光下,教改使冰冷的月光也有了溫度;有的通過月光寫父愛(通常是寫女性或母愛)……總之,有意識的大膽求異,使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大大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
又如,教學《曹劌論戰》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分析為什么把曹劌對戰爭的論述作為重點?如果把題目改為《長勺之戰》你應該怎么寫?各抒己見,就會讓學生有新的見解和認識。可見教師的思維創新能力越強,就越能調動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三、培養和保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開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是知識的權威,視其為“圣經”,“老師說的”、“教材上這樣寫的”他們對此深信不疑。我們應引導和鼓勵學生挑戰“權威”,讓他們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大膽地提出問題,質疑教材和老師,從而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
在學習《鴻門宴》時,筆者先介紹了關于項羽的巨鹿之戰、垓下之圍,然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見詩人是贊賞項羽拒絕過江的,那么,你是怎樣看待項羽的拒絕東渡?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一學生說,項羽氣量狹小,缺乏帝王之氣,經不起挫折,這樣的人即使沒有遭遇四面楚歌的絕境,也終究成不了大氣。一學生說,如果韓信沒有昔日的胯下之辱,哪有后來的“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美談?可惜呀,項羽錯過了亭長為他提供的東山再起的機遇,使得取代秦始皇的想法只能是一個夢想,令后人嘆惋不已。另一學生說,項羽曾經破釜沉舟,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時的項羽是何等豪氣沖天!而烏江邊的項羽卻是心灰意冷,自己已經先死了,哪里還用得著敵人的進攻呢,可見“哀莫大于心死”。巧妙的點撥喚起學生潛伏的批判性思維,學生們居然跟名垂青史的女詩人分庭抗禮,顯示了可貴的膽識,同時同學們在深刻思考后提出的這些觀點也相當深刻,有見解,令人耳目一新,這就是批判思維的魅力。
綜上所述,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艱辛而長期的工作,這需要廣大教師們認真學習新課標,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求知,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