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愛英
今天的初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極少經歷挫折,充滿了自滿、自負、逆反等不良心理狀態,因而許多頗有經驗的老教師常常滿懷嘆息之聲:“今天的學生……唉!”是學生退步了嗎?其實,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一、在某些品質上。當今的學生是在退步
(一)普遍缺乏毅力,缺乏自信,缺少吃苦耐勞精神。記得一位日本專家曾經說過,“二十一世紀我們將戰勝中國”。聽得此言,不免令人膽顫。今天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們正是二十一世紀的新主人,他們能夠承擔起強國振業的責任嗎?對于這一點我很懷疑。一個很突出的例子,每次帶學生軍訓,我都會感到身心疲憊,因為要不斷的安撫他們想家的情緒,不斷的開導他們怕苦的憂慮,不斷的檢查他們的雜亂的內務,甚至糾正他們挑食的毛病,正確的面對教官的批評及同學們間一點點小小的摩擦,連點蚊香的注意事項也要一說再說。尤其是今年,一套軍體拳,教官教了幾天竟然不會,沒有辦法,只好取消了匯報表演。這是往屆學生從未有過的現象,真是令人震驚!今天的孩子大多數屬于溫室中的花朵,從小父母已將挫折打擊掃除干凈,所以他們常常一帆風順。這樣的順境,往往也是一種危險的信號,便是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失敗,而這對每一個人來講,似乎是不可能的。
(二)普遍缺少文明禮貌。尊老愛幼,舉止合乎規范,這樣才能令人愉快,令社會環境更為和諧。其實這些內容,我們的老祖宗早已嚴格的禮法約束了幾輩幾代人。如“仁愛”、“禮儀”、“義”、“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等,某些方面也有它的合理性,起碼它是一種禮,一種規范,一種文明人的行為標準。而今天的孩子卻以放蕩不羈為尺度。以叛逆為宗旨表現,隨意頂撞老師家長,甚至無視學校的校規校紀、班規班紀,整天迷幻于日本動畫片的所謂“自由”、“神奇”的世界中,根本不務實。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走人社會,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類嗎?
(三)普遍缺乏寬容之心。緊張的生活節奏,常常令人憂心忡忡,工作、家庭、孩子、老人似乎將今天的中年人逼到了懸崖邊上,一不留神便有墜入萬丈深淵之感,所以生活自然多牢騷少安定,多眉頭緊皺少心情舒暢,多吵架少容忍,戰火總有一觸即發之勢,影響到孩子也是缺乏寬容之心,似乎誰批評了自己便是與自己作對,誰惹了自己便是要和自己一決高下。這種心情的驅使下,使得今天的學生動不動便吵架,似乎只有這樣才足以向別人示威、炫耀,才足以表現自己的本事。于是很多學生背后都有一幫小兄弟,打架時群起而攻之,久而久之,學校風氣可想而知。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我們在教育上需要直接面對并認真處理的,稍有不妥便會影響孩子們的情緒。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當然,今天的學生并非一無是處,他們熱情、直率、易接觸、易交往,思維上敏銳、大膽,善于發現問題和方法,知識面較寬,普遍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因此,我認為處理和鉆研現代學生問題,是今天教育中的首要問題。
二、如何處理學生問題
這似乎是一個大而繁瑣令人頭疼的話題,但萬變不離其宗,歸根結底一個“導”字。這便與傳統教育有了很大區別。“導”不同于“批”,它需要認真研究、傾心交談、商量解決幾個步驟。
(一)認真研究。認真研究便是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思考不同的解決辦法。思考其犯錯誤的原因、犯錯誤的背景以及犯錯誤的動機。此外,學生個人的情況也需要摸清楚,并將解決方案設計完善。例如,面對打架學生,我們不能僅僅針對打架結果,還應深挖背景、原因,是家長、學校、抑或老師的處理不當?還是同學間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是性格所為還是環境所致?
(二)傾心交談。交談中一定要放下教師的架子,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這一點很關鍵。交談時雙方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面對面,而且要注意學生的面部表情。談心態度要心平氣和、口語輕緩、循循善誘。忌盛氣凌人、不分場合、尺度不一、出言刻薄、小題大做、片面武斷。既要針對問題本身,又要結合學生實際,這樣逐步引導學生認清事物的本質,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錯誤,引導學生改正自己的行為習慣及為人處事的方式。適當時可聯系自己的實際。總之,談而非審,讓學生信任你、認同你,并逐步依賴喜歡你,談出了心里話,便等于找出了解決問題的良藥,便成功了一半,同時也為以后的工作開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商量解決。以往我們總是以老師至尊武斷解決問題,不太注意學生的感受。其實換個角度想想,誰也不愿意讓別人批評自己,誰也不愿意成為壞的典型,成為倒數第一名。所以不如委婉處之,讓學生去想,去思考解決方法,并拿出來與自己商量共同研討確定解決方案,這樣即使對他們的信任,又令他們心服口服地接受并改正,形成自己約束自己的局面,這樣豈不是很好?
總之,面對今天充滿好奇與個性迥異的學生,我們需要的是思考、研究,并逐步引導他們走向充滿智慧與幸福的人生。“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斗。如果孩子生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鐘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們。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多么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