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福琴
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需要搞好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必須從課堂教學著手。創新精神,就是指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意愿和態度。創新精神是創造力的基礎和動力,沒有創新精神的人很難有創新性成果。未來社會是以創新為標志的社會,而未來教育,也越來越趨向于創新教育。在物理教學中要做到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點燃創新火花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說興趣可以引導和推動一個人去鉆研,去探索,將注意力放在感興趣的問題上。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注意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苦學”變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在《液體壓強的大小》這一節的教學中,開始安排了課前熱身,出示大屏幕,觀看潛水艇在深水中潛行,還有兩個同學的對話。
甲:你知道深海潛水艇為什么要用特制的鋼“鎧甲”嗎?
乙:知道,為了承受較大的壓強。
甲:你知道某一深度的壓強有多大嗎?
乙:不知道,怎樣計算呢?
學生聽了對話后,激情高漲,議論紛紛,上節課只能根據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定性反應液體壓強的大小,但不能定量知道液體壓強的大小,很想知道怎樣計算液體壓強大小,學習興趣馬上被激發了起來。在這很短的時間里,教師將學生帶到了真實、傳奇、有趣的教學情境中,增強了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二、鼓勵大膽質疑,培養創新思維
越有創造性的人,越具有獨特的個性表現方式,他們不會隨波逐流,不會輕附眾議,而是常常違反慣例,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創新思維正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探索問題答案的思維形式。在課堂上教師常常按自身思維,預定的設計進行教學活動,而學生只能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思維形式,按照教師的思維形式去考慮問題,嚴重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倡多思多想,尊重并聆聽學生提出的“古怪”、別出心裁的問題。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個別實驗引導學生廣泛思維,觸類旁通,擴展學生的思維,同時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幫助和引導學生尋覓物理知識的內在連接紐帶。例如,學生做了“用伏安法測小燈泡的功率”后,學生對該實驗的原理、電路設計、操作步驟是比較熟悉的。教師趁熱打鐵,及時提出問題:利用該實驗電路,還可完成哪些電學實驗?這時學生思維十分活躍,他們積極思考,設計了許多實驗方案,極大地開發了學生的思維,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創新精神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讓學生自己探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科學探究,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做到主體參與,主動發展。
例如,在“平面鏡成像”教學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教學程序為: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探究、交流評價、得出結論。
提出問題:一個獅子由于跟井中的獅子對吼,一氣之下跳進井里死了,獅子不知道井中的獅子是自己的像。基于這個故事來提出問題。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在什么位置?像的大小和物體一樣嗎?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如何移動?像與物上下左右關系如何?
猜想與假設:學生猜想像與物體的關系。
實驗探究:先討論用透明玻璃板還是平面鏡?用平面鏡是否可行?討論后,用透明玻璃板分組探究。
交流評價: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分析實驗的成功和不足之處。
得出結論: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的左右對調、上下一致。
利用小故事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他們積極參與,動手探究,熱烈交流,求真求實,通過探究,自己主動獲取的知識,學生們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運用得靈活,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從而掌握知識,認識真理,獲得能力。努力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物理的環境,讓學生在物理課中展示想象的翅膀,去發現,去討論,去創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生動、活潑、健康地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綜上所述,中學物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用教師創新性的教喚起學生創新性的學,用教師創新性的思維方法鑄起學生創新性的思維品質,讓教與學和諧地碰撞出創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