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秋芹
摘要:在閱讀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莽學生根據文字材料的描述進行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開展研究性閱讀,給學生以實踐創新的機會。
關鍵詞:研究性聯想創新閱讀質疑
創新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下面就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展開聯想、想象。激發閱讀創新意識
在閱讀活動中,根據文字材料的描述進行想象,是閱讀創新不可缺少的一環,它是主動閱讀、活化信息、形成新見解的必要條件。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
(一)發揮豐富想象,再造作品境界。如讀《孤獨的收割人》時,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的翅膀,眼前會呈現出一幅圖畫:在一望無垠的高原上,輕風吹動著白云,在藍天上緩緩移動,成熟的莊稼泛起微微的波浪,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金色的光芒。這時,傳來陣陣凄涼的歌聲,循聲而望。是位姑娘。她"SL割又捆”、“邊干活兒邊唱歌”……由于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更為豐富的作品的藝術境界,并將自己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品的境界中,所以使得學生們在感染、共鳴、激動中不能自已。
(二)發揮豐富的想象,再造人物。《孤獨的收割人》中的姑娘,詩中僅寫到她的唱歌與收割,至于其他情況沒有寫及。閱讀此詩可根據姑娘唱歌和收割的情況,對她的外貌、心理、語言、行動等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再造一個完整而鮮活的人物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甚至“與之共語”。
(三)發揮豐富想象,去填補藝術空白。如《孤獨的收割人》中的姑娘家世如何?經歷如何?她過去怎樣?現在怎樣?歌聲為何,這般凄涼?為何這般哀伽……我們可發揮想象,去填補這些藝術空白。
閱讀中的聯想主要有四種方式:
1接近聯想。如讀酈道元的《山峽》,聯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眼前呈現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情景。
2相似聯想。如讀王安石的《梅》:“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此梅此景,可聯想到人的堅韌品質,不屈精神,頑強斗志。
3對比聯想。如讀歐陽修的《秋聲賦》,從蕭條凄涼的秋,聯想到峻青《秋色賦》中所描寫的豐收的秋。
4因果聯想。如讀魯迅小說《孔乙己》,可根據孔乙己所生活的環境以及他自身的因素,聯想到孔乙己的結局。
運用閱讀聯想對讀物進行理解、追憶和創造性的思考,應注意材料之間的聯系,盡量形成廣泛而多樣的聯想,以努力提高閱讀創新能力。
二、進行逆向、發散思考。挖掘創新潛能
在閱讀作品時,我們主張不但要順思,而且要反思。如讀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對瑪蒂爾德的解讀就可以從正向與逆向兩個方面去思考。可以說瑪蒂爾德很虛榮、追求享樂;但用“人本”理論去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有許多可貴的品質:堅強、純真、質樸、講信用、吃苦耐勞、與命運努力抗爭等。人物形象的矛盾與復雜,構成了藝術典型。我們如果用固定的思維思考問題,那就只能看到一成不變的東西,假若在順思之后,再進行一番逆向思考,就會領悟到意想不到的內容。
此外,在閱讀中還可進行發散思考。如閱讀杜甫的七絕《江南逢李龜年》,對“落花時節”的理解就可進行發散思考:將“落花時節”與詩中“江南好風景”聯系起來思考,“落花時節”指春天;將“落花時節”與李龜年的經歷聯系起來思考,“落花時節”指李龜年昔盛今衰的境況;將“落花時節”與杜甫的經歷聯系起來思考,“落花時節”指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嘆;將“落花時節”與唐代的狀況聯系起來思考,“落花時節”可視為對國運的感慨……
三、鼓勵質疑問難,喚起創新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疑問是創新之舟。教師在課堂上要大力解放學生的頭腦、嘴巴,讓他們敢想、敢問。對學生的勇敢行為要予以鼓勵,即使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也應循循善誘,以激發他們大膽質疑問難的熱情。
閱讀中的質疑表明閱讀者處于積極思考之中,有了積極的思考,才會有深入的發現。那么,在閱讀中怎樣質疑呢?就閱讀教學的組織形式來說主要有兩種質疑方式:一種是由教師質疑,并由此激發學生的思考,調動其積極性,通過引導、討論獲得新的見解。另一種是由學生質疑。學生在閱讀中記下疑點,通過小組討論歸納出本組共同的疑點提交全班。全班同學根據小組的疑問,展開討論,各抒己見,鼓勵在各種意見的交匯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就質疑的性質來說,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1,對比質疑。它是將不同的文章加以對比:在比較中創新。如《祭十二郎文》與《祭妹文》在敘事、描寫、抒情上有什么異同?2因果質疑。它是對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或由因析果,或由果探因,悟出新意。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戀愛失敗的原因有哪些?3,關聯質疑。它是指就事物間的相互聯系作思考,從人物或事件的關系中,探究出新意。如《雷雨》中的周樸園對魯恃萍究竟有沒有感情?
四、開展研究性閱讀。培養閱讀創新能力
研究性閱讀是一種為了研究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的有步驟的閱讀行為。開展研究性閱讀應力求做到:
(一)由課本向課外讀本的延伸。先閱讀課本中所確定的內容,然后閱讀與此內容相關的課外讀物。
(二)由課本向社會的延伸。在閱讀課本及其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社會調查,以豐富閱讀的內容。
(三)邊讀邊悟邊總結,培養閱讀創新能力。如在閱讀李煜《虞美人》時,可以布置“走進李煜”的研究性閱讀專題,組織學生閱讀李煜其他的詞。
五、搭建平臺。給以實踐創新機會
在近年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給自己定了一條這樣的原則: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實踐。總是不斷為學生搭建表現自我的平臺,給學生以實踐創新的機會。如在教學《詩經·伐檀》時是這樣做的:讓學生先閱讀后,詢問學生有沒有疑問,在我的鼓勵下,一個學生提出:詩中三段都寫到河水,描繪了河水“清、靜、柔”之美。“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此美景又如何與“憤怒”、“殘酷”聯系起來?我立即予以贊揚,肯定了該生敢于質疑、大膽沖破傳統的樊籬。緊接著,展開課堂討論,有的贊成傳統觀點,有的則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描繪的是一位美麗少女坐在河邊,看著心中愛慕的青年男子專注伐木,伐木聲悅耳,進而聯想到這位男子家庭殷富,可見他是一個勤勞、能干的人哪!每段結尾處“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可以理解為:這位相公啊。可不是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的人哪!由此學生對《伐檀》有了更深入的意境,見解獨到、別出心裁、有創造性。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要轉變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并為之“搭橋鋪路”。就一定能使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得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