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力輝
研究性學習是通過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主動設問和研究,去發現規律、獲取知識并進行各種體驗。從中學會如何去收集、分析和判斷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起應對急劇變化環境的能力和創造力。這種學習方式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其關鍵是學生能否對所學的知識和已積累的經驗有所選擇、判斷、解析、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結合地理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自己在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的一點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研究情境,激發研究熱情
現代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在探究有關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以及應用地理知識進行判斷和推論,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地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其中創設地理教學問題情景是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的重要手段之一。創設研究情境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大量可感知的東西,使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聯想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學習“海陸分布對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影響”部分內容時,如果平鋪直敘地講解,學生直接接觸到現成的結論,由于不知道這些結論是如何得來的,以及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這就給學生深刻理解學習內容帶來了障礙,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果設計成一組如下的教學問題:“讀圖,比較南北半球氣壓中心的分布有何差異?產生這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冬夏間亞歐大陸和北太平洋的大氣活動中心對我國東部地區的天氣狀況產生怎樣的影響?”引導學生觀察圖像,鼓勵學生為促進學習而相互間展開討論、爭論,讓學生在討論、爭論過程中辨明是非,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最終使學生獲得如下的認識: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陸地面積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大陸增溫和冷卻的速度快于海洋,海陸冬夏季增溫和冷卻的速度明顯不同,使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南半球的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緯向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南緯30°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冬季我國東部盛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偏北風,使我國東部低溫干燥,多大風天氣;夏季,盛行來自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偏南風,帶來高溫、濕潤和多雨的天氣。通過質疑問難,將學生置于探索者的地位,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明析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發展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地理的思維能力。
二、注重研究過程,挖掘研究潛能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對教材的研究。主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去研讀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目錄、序言和課堂小結,對教材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然后再逐節、框、段進行分析,理順其中的結構、脈絡,把握內在的聯系,學會“圍繞黑體字,鉆研宋體字,了解楷體字”。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及實際經驗,去進一步思考和學習,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新見解。
加強“內聯”,注意學科間的結合和滲透,鼓勵學生把地理課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指導其他學科的學習實踐中,以增強學生濃厚的研究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知識能力整合起來。
如在學習與探究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時,有的學生回答可用打壩淤地的工程措施。學生的回答明顯符合教師的預設答案,通常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也就此為止了。但一位學生則站起來問:“什么是打壩淤地?它有什么作用?”因為大多數學生不理解,也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于是我讓學生課后搜集資料,在下一節課上展示了打壩淤地工程的圖片,并讓學生就搜集的資料發表各自的觀點,使學生獲得如下的印象:淤地壩,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區各級溝道修建的以滯洪攔泥、淤地造田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其攔泥淤成的地叫壩地,用于產生淤地的壩叫做淤地壩。它是黃土高原地區人民群眾在長期的水土保持實踐中獨創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具有顯著的綜合效益:修筑于溝道中的淤地壩能夠攔蓄坡面匯入溝道內的泥沙,而且能夠固定溝床,抬高侵蝕基準面,穩定溝坡,制止溝岸擴張、溝底下切和溝頭前進,減輕溝道侵蝕,有效地減少入黃泥沙。淤地壩運行前期作為水源工程,能有效地蓄積,利用地表徑流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解決人們生產、生活用水。淤地壩具有較強的削峰、滯洪能力和上攔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對溝道下游造成的危害;壩地地平、墑好、肥多、土松,易于耕作,抗旱能力強,具有較高的生產能力。壩地的形成與開發有利于退耕還林,恢復地表植被,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通過學生的質疑問難,不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原有知識,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展示研究成果。鞏固研究熱情
盡管研究性學習注重的是學生對問題的探索過程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能力,但我認為定期把學生的研究成果向廣大的師生匯報交流還是很有必要。這既是對學生的一種必要的評價,也是對學生投入到研究性學習的一種鼓勵和鞭策,同時能夠更好地促進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
最后,教師對研究性學習成果的積極評價是不容忽視的。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更有力地鞏固學生的研究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