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傳林
一、緣起
當代中學生關心國內外時事,思維活躍,愛國熱情高昂,“看不慣”、“不舒服”的情緒體驗時有流露。如在反恐問題上認為美國太霸道了,同情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薩達姆;在中日有關歷史、釣魚島、東海資源等問題上,認為中國政府太軟弱了。這些問題的解讀都涉及到民族主義的認知問題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和培養問題,如何對學生的“問題情結”進行疏導?筆者進行了課堂探索與實踐。
二、目標
(一)探討民族主義對世界政治的雙重影響,學會把握正確的價值觀,懂得絕對好或絕對壞的東西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或衡量辦法,這更符合世界的本來面目。做一個激情而又理智的中學生。
(二)學習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的史實,探究大戰發生的原因,認識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是極端民族主義發展的結果,解讀極端民族主義,培養和諧思維。
三、準備
了解學生“民族主義”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不適;師生共同搜集極端民族主義的相關歷史史實,歷史人物的相關言論,結合時事政治,摘編胡錦濤主席建設和諧世界的談話,布什總統的反恐講話;布置思考,民族主義對世界政治有哪些影響?材料制作成課件。
四、過程
(一)出示材料,導入本課。
德國外長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議會的演說:“世界已經分割完了!我們不愿意阻撓任何人,但我們也不允許任何人妨礙我們的道路”“讓別人分割陸地和海洋,而我們德國只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過去了,我們也要求有日光下的地盤。”
上述言論就是極端民族主義的典型。
分析兩次世界大戰前的矛盾和斗爭:
1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深恐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充軍備。法德矛盾十分尖銳。俄國與奧匈帝國的矛盾表現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締結軍事協定。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沖突的加劇,英國與德國的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與法國、俄國的關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訂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三國協約建立。這樣,帝國主義為爭奪霸權和重新瓜分殖民地,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擴軍備戰,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2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激化階級矛盾,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爭奪世界霸權,搶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積極進行擴張勢力。希特勒和法西斯組織納粹黨打著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旗號,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騙取廣泛支持。納粹黨的早期黨綱就明確規定:“我們要求得到領土和土地(殖民地)來養活我國人民和遷移我國過剩的人口”。表示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這是極端民族主義的充分表現。1932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納粹黨掌握全國政權。從此德過走上了對內實行恐怖統治,對外積極擴張的道路。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特點是以軍部為核心,軍部要求在天皇的名義下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實行對外侵略擴張。1936年,一批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二二六”兵變。不久,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對外制定了侵略擴張的基本國策,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二)引導分析,領會極端民族主義,現實問題切入。
所謂極端民族主義是指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敵視其他民族。世界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是極端民族主義發展的結果。
材料據媒體報道,美國總統布什2005年9月14日在聯合國峰會上發表演說,號召世界各國繼續跟隨美國反對恐怖主義時,競無人鼓掌,令他頗為尷尬。而在四年前,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布什提出要么站在美國一邊、要么站在恐怖主義一邊時,世界各國人民都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對恐怖主義嚴厲譴責、堅決斗爭。
為什么布什同一內容的講話時隔四年竟會遭到如此冷遇?你認為如何才能消滅恐怖主義這個毒瘤。
這要歸咎于美國使國際反恐斗爭偏離了正確軌道。首先,它以暴易暴,企圖通過發動戰爭來消滅恐怖主義,結果適得其反。其次,是反恐謀霸,借反恐擴大霸權。第三,采取雙重標準。對襲擊美國的恐怖分子用戰爭去對付,對襲擊他國的恐怖分子則予以縱容。反對恐怖主義應該由聯合國主導,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社會公認的國際法準則,采取政治、經濟、法律等措施綜合治理,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做到標本兼治。
(三)聯系現實,培養豐富的歷史情感、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
材料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歷史昭示我們,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重要歷史時期,只有世界所有國家緊密團結起來,共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才能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光明的未來,才能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你認為在當今世界格局下,要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需要堅持哪些基本原則?
1、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2、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3、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4、堅持積極穩妥方針,推進聯合國改革。
胡錦濤主席深刻闡釋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
(四)深入淺出,突破難點。
分析民族主義對世界政治的雙重影響:
1積極影響。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促進了殖民體系的瓦解。民族主義成為新興民族獨立國家鞏固政治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外來干涉和控制的思想基礎。在民族主義旗幟下,一些亞非拉國家實現了權力集中,調動了國家資源服務于經濟建設,推動了民族主義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促進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對外關系上,民族主義是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霸權主義以及外來干涉和控制的有力武器,促使獲得獨立的國家廢除新老殖民者強加給它們的不平等條約和協定,奉行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在全球層面上,民族主義推動第三世界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在促進世界政治民主化和多極化方面也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2消極影響。民族主義如果在民族矛盾和領土爭端中不顧他民族、他國利益,甚至不顧國際社會公認的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片面追求本民族、本國利益,極易發展為民族擴張主義和地區霸權主義,導致國家關系的惡化,破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民族分離主義不僅對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產生消極影響,而且為他國干涉提供機會。如前南地區的民族分離主義不僅導致前南斯拉夫聯盟的分裂,而且引發了波黑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當泛民族主義被作為推行霸權主義和帝國主義政策、實行民族壓迫和種族壓迫的工具時,具有消極的影響和作用。極端民族主義訴諸暴力和恐怖活動,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的穩定。
五、反思
我們的歷史教學要依據教學對象的需要、興趣來組織學習內容,關注教學對象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他們的現實處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享受思想的自由和心靈的撞擊。民族主義教育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復雜的情感體驗,表現形式有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友誼感、同情心、責任心、良心、榮譽感等。在設計施教的方案時,情感體驗過程應該是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否則就會顯得空泛而盲目,學生的情感體驗僅僅就會停留在接受或反應的感性水平,很難上升到性格化的理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