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杰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情境教學越來越被廣大思想品德課教師接受和熟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情境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虛設情境、探討的問題過于簡單、情境之間的轉換缺乏過渡、忽視情境教育的全程性等。
關鍵詞:思想品德情境教學問題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jù)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jù)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新課程實施以來,情境教學已經(jīng)被廣大思想品德課教師所接受和熟悉,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它對于深化思想品德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自由而和諧的發(fā)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實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一些老師對于新的課改理念了解不夠全面和深刻,他們的情境教學多流于形式上的模仿,致使新的課程理念不能落到實處,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
一、虛設教學情境
新的課程標準不再單單追求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更加注重運用科學的過程與方法來達成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因此,新的人教版思想品德課教材在編排時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體驗、感悟與踐行來達到思想品德的內(nèi)化和升華。可是有的老師對于這些情境不能夠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只是照本宣科地念一下,而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與探究,就匆匆地給出了結論,結果使得教材編寫者精心設計地情境成了課堂上的點綴。另外,教材上提供的情境有的在時間和空間上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學生對于老師提供的情境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這樣的情境也很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及時發(fā)現(xiàn)和獲取新近發(fā)生的或?qū)W生身邊的為學生所熟悉和喜愛的教學資源。
二、在教學情境中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
有的老師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都是一些“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或者是到課本上去找一找就能解決的問題,根本用不著學生認真思考,更不說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探究了。
有的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單一,沒有沖突,沒有選擇,指向性十分明確,就是為了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固有的答案,這種情境由于不能激起學生內(nèi)心的思想風暴,因此也不利于學生內(nèi)化德育要求。
教師應充分的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積極性,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享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快樂。在參與、合作與交流中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得到升華。
三、情境之間的轉換沒有過渡
這樣造成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零亂而不系統(tǒng),不利于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新的人教版教材是由一個個活動引出相關的知識,一個活動與另一個活動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而這些相對獨立的活動單元又有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如九年級《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一框中,共設計了四個活動:劉汀的故事主要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承諾;吳小玉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勇?lián)^錯;許葦?shù)墓适聞t要告訴我們應該快樂的承擔責任;而最后的制作并填寫表格的活動則是要我們要學會反思自己的責任。這四個相對獨立的活動。共同論證了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這一問題。
有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揭示各個活動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學生一時又難以領悟,就會使我們的教育實效大打折扣。
四、忽視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情境設計往往在教學活動展開之前進行,因而有人誤以為,設計情境就是在新課教學之前利用多媒體、現(xiàn)場表演或者小故事等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出新課。實際上,教學情境設計的功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導人新課。情境不應該只在講解新課前發(fā)生作用,它應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能激發(fā)、推動、維持、強化和調(diào)整學生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實踐活動等,在教學的全程發(fā)揮作用。為此,教學情境可以分階段設計,逐步地擴展、深入、充實、明晰。
在深化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如何根據(jù)情境教育自身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良好情境,克服工具主義、理性主義德育觀的不足,使青少年的道德養(yǎng)成根植于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生成于青少年主體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之中,繼續(xù)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就顯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