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學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和《物理新課程標準》的確定,物理教學不僅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更注重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科學探究的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物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科學探究既是教學目標,也是教學方式,因此探究能力是學好物理必備的科學素養之一。而中學生探究能力不可以一蹴而成,必須經歷一個循序漸進、分層遞進的過程,本人近幾年教學實踐中設計了以“扶”、“引”、“放”、“競”為階段的培養程序,使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實現科學化、系統化。
一、以“扶”的方式幫學生“上路”
學生對科學探究這種新的學習方法,不知道怎樣去實施,例如探究“聲是怎樣傳播的”這個問題時,學生按進行假設猜想——制定方案(設計實驗)——實驗研究——分析論證的程序去進行探索,結果五花八門,有的根本不著邊際,針對猜想自己去設計探究方案,學生又不知從何下手。如果教師指導著學生一一探究,在時間上和課時上又都不允許,并且有的問題還沒有價值,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采用“扶”的方式幫學生“上路”,所謂“扶”,是指在問題提出以后,采用給出參考資料,實驗方案進行填空的形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沿路進行,這就便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要探究的內容聯系在一起進行思維,從而縮小學生的探索范圍與探究的難度,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與發現者。
二、以“引”的方式讓學生“學走路”
學生經過幾次探究活動的實踐,已基本明白探究的基本模式。這時教師就要適當放開,去掉填空的形式,轉變為“引”的方式讓學生“學走路”。“引”是由“扶”到“放”的過渡階段,也是把已經設計好的實驗(可以是完全正確的,也可以是正確、錯誤兼備的方案)交給學生,讓學生分析實驗的設計原理,做出正確的探究判斷,從而形成與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以“放”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走路”
“放”是指出示觀察對象后,提供部分或全部實驗材料,讓學生完成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如“研究怎樣利用磁場獲得電流”時。我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學生提出“感應電流的有無與磁場強弱有關,與電路是否閉合有關,與磁場方向有關,與閉合電路在磁場中運動的快慢和方向有關,與閉合電路在磁場中的面積大小有關”等。對學生提出的猜想正確與否教師不作評價,而是讓學生相互交流,判斷猜想正確與否,學生采用了做實驗、讀課本、查資料、問老師等多種方法。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們思維活躍,具有很強的開放性。
四、“競”的方式讓學生“愛走路”
“競”指的是利用初中生好動好勝的特點,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競爭設計方案的優劣,從而改進自己方案中的不足,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競賽方式采用:①每組介紹自己的方案,評判各組方案的優缺點;②互挑人員答題;③學生自命題,由各組搶答的方式進行。
由“扶”到“競”的設計形式構成了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框架,形成了由教師引導到學生自己探究的過渡格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
在實施這個培養程序時,教師應注意:①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②啟發學生找到分析解決問題多種方案中的最優方案;③自己設計的方案要反復論證,找出實驗中產生誤差、錯誤的地方并改進實驗方案。結果表明,通過教師的轉變觀念、引發知識沖突、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培養程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知識的過程培養能力,以及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