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中的一篇散文,講授這篇課文第二節時,我被那種母子深情徹底的征服了。
史鐵生在“活動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史鐵生苦悶過,也消沉過,但最終從殘疾的陰影中走出來,不再去問“我”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為什么要活著,不再去抱怨命運的不公。這當中除了地壇給與的啟示外,還有母親用她的愛和生命支撐起的作者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千千萬萬的讀者已經被母親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以及兒子對母親那種通徹心扉的愛所感動。文章讀后讓人蕩氣回腸,潸然淚下。
一、作者落筆母親,兒子讀懂母親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
(一)母親的愛體現在對兒子的理解上。在文中作者連用了五個知道和—個不知道來體現母親對“我”的理解。“每次我動身上地壇”,母親總是“無言地幫我準備”,并目送“我要車拐出小院”。
(二)作者借“我”之口,用直接的心理描述表現母親的矛盾、痛苦,表現了母愛的深度。“我”到了地壇以后,她整月“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驚恐”地向天祈求兒子的平安,并不斷地進行哪怕自我安慰,甚至于做過“最壞的準備”,“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兒子遭遇的不幸,最痛苦的是他母親,最擔憂的也是他的母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痛苦的母親”。
(三)母親愛“我”,還體現在常常到地壇來找“我”。“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看到“我”在園子里,就悄悄地離去;一時找不到“我”,就“步履茫然而急迫”“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看到了“我”就“緩緩離去”。正因為母親愛“我”,才會擔憂“我”,才會壓抑著痛心的焦慮。
母親在苦難的折磨中走完她的人生歷程,她的命運是艱難的,在困難中默默地承受著命運的重壓。她的意志是堅忍的,她對兒子的愛在理解,在行動,在毫不張揚。是母親用自己博大無私的愛撫平了“我”的巨大創傷,增強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氣。
二、作者落筆自己,表現作者對母親的愛
在“我”失去了雙腿后,“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中了魔似地什么話都不說”。“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去喊她”。那時“我”“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我”的倔強給“我”留下痛悔,證明兒子是愛母親的。除此之外,“我”還設想母親的心理。當“我”去地壇之后,母親在家怎樣,日日夜夜怎樣想,正因為去設想,也體現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愛。
母親給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氣,“她確信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用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我”努力讀書,苦練寫作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人,成為一名頗有名氣的作家。“我”用寫小說來回報母親。
“我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后”,“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整日整日地懷念母親,為此還寫過一篇《秋天的思念》。
正因為有愛,兒子才會去痛悔自己的倔強和羞澀,才會去設想母親的心理,才會想寫小說回報母親,讓母親驕傲,才會在事業有成后到地壇去,整日地懷念母親。
《我與地壇》表現出來的那種母愛子,子愛母的母子深情打動了讀者,給人以奮發向上的力量,給人一種心靈上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