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焱
繼3月13日國務院批復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后,北京市4月1日正式批復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
4月8日,海淀區召開建設核心區動員大會,提出將認真貫徹中央和北京市批復精神,舉全區之力,全面推動核心區建設。
海淀園聚集政策先行先試
中關村科技園區歷經20年發展,形成了“一區十園”的發展格局,海淀園作為其中的主體功能區,一直發揮著創新引領的帶動作用。經國務院批準的海淀園規劃占地面積133.06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以中關村西區為核心的創新資源聚集區,以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區,沿北清路兩側的產業基地和研發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海內外優秀人才,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結構最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2008年,海淀園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4900億左右,占中關村科技園區總收入近50%。每年技術交易額海淀區占全國的20%,其中60%以上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在高新技術企業就業的各類人才約60萬人,高端領軍型創新人才主要集中在海淀園。
“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既是市委、市政府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戰略的重中之重,又是啟動示范區建設的開局之舉。”海淀區長林撫生在動員大會的發言中談到,“中關村海淀園應當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先行者、主導者,將政策聚集于一點,先行先試。通過建設核心區,形成海淀區‘科技成果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高地的品牌形象,推動示范區的發展。”
核心區將充分發揮創新資源優勢,在重點開展股權激勵,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經費使用,政府采購和聚集創新要素等方面先行先試,帶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發展。
核心區將在四方面發揮示范作用
記者了解到,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海淀園將重點做好兩個“示范”,推進兩個“試點”,即·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的示范,創新要素聚集的示范、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
在創新體系方面,發揮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示范作用。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和實驗室,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繼續推動產學研合作。積極發揮大學科技園,特色產業基地在創業孵化、成果轉化。產業發展,人才聚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支持產業技術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
在創新要素方面,發揮創新要素聚集示范作用。在中關村西區建設中國技術交易所,全國技術交易中心,國家版權交易中心等專業機構,吸引創業投資機構、律師事務所、專利和商標事務所,海外學人服務機構等中介機構入駐,建立新技術和新產品展示,交易中心,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聚集。
在科技金融改革方面,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實施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的政策措施,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試點,支持設立相關交易機構和運營管理機構。支持商業銀行率先在核心區設立專門為科技中小企業服務的分支機構,擴大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試點的規模。支持培育壯大股權投資機構。繼續推動信用體系建設。
在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方面,開展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將有關市級審批權下放到海淀區人民政府,取得試點經驗后,逐步擴大到其他區縣。
北京市的《批復》同時要求,要加強建設核心區的組織領導,由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協調各有關部門落實國家和本市有關政策措施,研究解決核心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此外,還要求海淀區會同市政府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上述政策措施。
中關村西區是核心區建設的突破口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將最終建設成為“兩區,三中心”,即首都科技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首都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驗區、全國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首都創新人才發展中心,首都科技中介中心。
核心區的建設將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重點突破階段,在海淀園中關村西區開展先行先試的改革探索,取得突破性成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提供經驗,發揮先鋒和引領作用。二是全面推進階段,在整個核心區全面落實中關村西區的建設經驗和模式,扎實推進核心區建設,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
近期,海淀區將在中關村西區建立全國技術交易中心,吸引中國技術交易所,國家版權交易中心等落戶,建立新技術和新產品展示、體驗、交易中心,增強市場交易性。加強信息披露度、提高成果轉化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輻射。在中關村西區啟動首都科技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培育壯大股權投資機構、加快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開展信用體系建設、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支持科技金融創新和探索開展離岸金融試點,打造科技金融的政府和中介服務平臺。以首都科技中介大廈和首都創新人才發展大廈為載體,在中關村西區實現高端創新型人才服務、科技中介服務等市場關鍵要素服務的聚集功能。另外還將在中關村西區啟動首都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驗區建設,建設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創新的作用,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用足用好政府下放的審批權限等相關政策,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和“一條龍式”全方位的公共服務。
“1+20”政策體系為核心區保駕護航
為充分發揮區域的政策杠桿作用,動員會上,海淀區委、區政府向外界正式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及20項配套政策措施,形成“1+20”政策體系,全力支持核心區建設。
海淀區常務副區長楊志強在向參會企業代表解讀相關政策時談到“‘1+20系列政策是海淀區委、區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幫助企業度過危機,跨越難關的重要行動。”
該政策體系進步明確了把全面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為海淀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并重點扶持智力密集型高端服務業、技術密集型高端制造業和以經營、決策、研發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總部經濟。每年統籌向高新技術企業投入不少于8億元財政資金,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增強企業發展活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促進海淀園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盡快實現經濟復蘇。
“1+20”系列政策從支持創新企業持續發展,加強服務平臺體系建設、促進中介機構服務提升到政府專項資金管理,從重點項目招商引資、重大項目扶持到鼓勵園區企業自主創新,品牌建設,國際化發展直至掛牌上市,都有相應的支持政策。這套政策體系基本覆蓋了海淀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全方位的支持,為啟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政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