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登 侯永亮
中圖分類號:D8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4-017-02
摘要:生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蘇(俄)關系走過了一段漫長曲折的道路。它經歷了從友好結盟到分裂與對抗,又到調整與改善,再到現在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蘇(俄)關系的歷史演變,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中蘇(俄);關系;歷史演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蘇(俄)關系走過了一段漫長曲折的道路。它經歷了從友好結盟到分裂與對抗,又到調整與改善,再到現在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其過程可以概括為友好—敵對—緩和—友好。對這一歷史演變過程進行梳理,對我們總結經驗,更好地處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
中蘇(俄)關系的歷史演變經歷了四個時期。
一、1949年1—1958年,友好結盟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1949年10月2日,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蘇聯就正式宣布予以外交承認,并互派大。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加強了中蘇(俄)兩國兩黨之間的關系。1950年11月,雙方簽署了為期三十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廢除蘇聯同國民黨政府簽訂的有損中國權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給中國貸款3億美元,首批援建中國五十個大型企業。中國在外交和經濟上獲得了巨大支持,有助于中國擺脫建國初期經濟和政治上的困難局面。同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對加強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合作,保障兩國的安全和戰后遠東與世界和平,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這一時期,我國對蘇聯實施的是“一邊倒”的戰略,這是由當時的客觀環境所決定的。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國,在經濟上實行封鎖,在軍事上實行包圍。因此,向社會主義“一邊倒”是歷史的必然,是由當時的國際環境所決定的。正如毛主席所說:“孫中山的四十年經驗和共產黨二十八年經驗教給我們的,深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一邊倒”的戰略政策,決定了中國相當長一個時期外交的大方向。
1956年蘇共二十大后,中蘇(俄)關系開始出現分歧,但從整體發展看仍是友好結盟時期。如1957年10月,中蘇(俄)雙方秘密簽訂了《國防新技術的協定》。同年底還簽訂了為期5年的中蘇科學合作協定及其他相關議定書。
二、1958年—1982年,分裂與對抗時期
1956年到1957年的中蘇(俄)關系可謂是如履薄冰,但整體上還是友好結盟的朋友關系。1958年這種現狀開始改變。1958年4月18日,蘇聯要在我國領土上同我們國家共建一座大功率的長波電臺,并堅持建成后的電臺歸中蘇共有,這就損害了中國主權。我國領導人堅決拒絕了這一過分要求。與此同時,蘇聯也向我國提出建立共同潛艇艦隊的問題。毛澤東認為,如同合資建設長波電臺一樣,建立共同潛艇艦隊也是一個涉及主權的政治問題。他對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說:“要講政治條件,連半個指頭都不行”;“你們可以說我是民族主義,如果你們這樣說,我就可以說,你們把俄國的民族主義擴大到了中國的海岸?!?/p>
1960年6月,赫魯曉夫攻擊中共是“瘋子”,“要發動世界戰爭”,只會機械重復列寧幾十年前講過的話,稱“列寧會從棺材里爬出來擰你們的耳朵”。中共對此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聲明“我們黨只信服馬列主義真理,決不會向違反馬列主義的錯誤觀點屈服”,并回敬赫魯曉夫:如果列寧真的從棺材里出來擰我們的耳朵,我們會很高興,因為這說明我們離列寧還不遠,他還擰得著,但有些人離列寧遠得恐怕連耳朵也擰不著了。
1960年7月,蘇聯單方面決定,在一個月內撤走全部在華工作的蘇聯專家,撕毀了中蘇雙方協議和合同,給我國經濟建設造成嚴重損失。1962年蘇聯又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區策動6萬中國邊境人民越境去蘇。制造了“伊塔事件”。1966年3月,我黨拒絕參加蘇共二十三大,中蘇(俄)兩黨關系徹底中斷。
隨著兩國關系惡化,蘇聯在邊境地區大量增兵,并派軍隊進駐蒙古,直接威脅我國安全。1969年,發生了珍寶島事件,兩國關系上升到邊境武裝沖突,發展到軍事對抗。
這一時期,我國對蘇(俄)的關系是政治上對立,軍事上對峙,這是由于當時蘇聯企圖在政治上控制我們,而我們黨和政府為捍衛獨立與主權,反對蘇聯的控制而進行斗爭的結果。
三、1982年— 1992年 調整與改善時期
進入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整個國際形勢和兩國國內形勢的變化,兩國關系逐步恢復與改善。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借舉行慶典之機,選擇離中國不遠的塔什干公開發表講話,對華關系是講話的核心內容。強調了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反對“兩個中國”。鄧小平同志對勃列日涅夫“3.24”講話作出迅速回應后,又采取了一連串后續行動。1982年4月16日,他請訪華的羅馬尼亞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給勃列日涅夫傳口信。8月10日,又派外交部蘇歐司司長于洪亮秘密前往莫斯科傳遞信息。這兩個舉措意在推動蘇聯最高領導人在改善中蘇(俄)關系方面邁出實質性步子。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我方利用派團赴莫斯科參加蘇聯領導人葬禮的機會,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恢復稱蘇聯為社會主義國家。當然,話說得比較藝術,以“祝愿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措辭加以表達。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應邀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從而實現了兩國領導人的高級會晤。會談中,雙方贊同結束過去,開辟未來。兩國聲明,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中蘇將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普遍原則基礎上發展相互關系。雙方一致認為,中蘇關系正?;粌H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世界和平與穩定。從此,中蘇(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即中蘇(俄)兩國兩黨關系正?;男聲r期。
中蘇(俄)關系正?;蟛痪?,中國和蘇聯國內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形勢經歷了深刻演變,但當時雙方確定的兩國關系正?;幕驹瓌t,雖然經歷了嚴重考驗,但還是完整的繼承了下來。
這一時期,中蘇(俄)兩國都改變了以往的對峙觀念,伸出了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友誼之手,終于促成了兩國關系的正常化。結束了過去,開辟了未來。
四、1992年—至今,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1992年12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首次訪華,與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舉行了最高級會晤,兩國發表了《關于中國與俄羅斯聯邦相互關系基礎的聯合聲明》和簽訂了一系列合作文件。雙方重申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兩國之間的長期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關系,明確規定中國和俄羅斯互相視為友好國家。這是中蘇(俄)關系正常化之后兩個中蘇聯合公報的繼續和發展。
1994年9月江澤民主席訪問俄羅斯簽署了《中俄聯合聲明》《中俄關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將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的聯合聲明》。雙方宣布根據1992年以來中俄關系充滿活力的發展“兩國已具有新型的建設性伙伴關系”。雙方決心面向21世紀,把兩國關系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996年4月葉利欽總統第二次訪華與江澤民主席會談后發表了《中俄聯合聲明》,宣布雙方“決心發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確立兩國關系發展的方向是“平等信任,睦鄰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2001年7月16日,江澤民主席和普京總統在莫斯科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條約是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概括了過去10年中俄關系的主要原則、精神和成果,將兩國和兩國人民“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
2004年中俄雙方簽署了《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兩國本著平等協商、互讓互諒的原則,成功地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表明了中俄高度的政治互信。
2008年05月23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23日在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重大國際問題的聯合聲明》。雙方愿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呼吁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增加發展援助,全面履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的承諾,為其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建國六十年來,中蘇(俄)關系經歷了風風雨雨,起起落落。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蘇(俄)兩國關系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兩國元首直接推動下,中俄高層互訪頻繁,各種磋商與合作機制逐步完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兩國人民仍將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實行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同蘇(俄)全面發展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讓我們兩國人民攜起手來,共同創造中蘇(俄)關系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2—1473
[2]中國的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