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棋元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4-051-01
摘要:群眾文化已發展成為當代文化的幾種主要形態之一,它是我國文化中一種獨具特性的新興文化形態。群眾文化是文化家園和堅實大地,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新突破已成為本世紀初的一大文化景觀。做好群眾文化工作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團結,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群眾文化;特征;意義;策略
一、群眾文化的概念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為滿足精神生活需求,以自身活動為主體,以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為目的進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點和綜合性、普及性、傳承性的各類文化活動”也有的學者指出“群眾文化是以群眾為主體,由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活動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和群眾文化生活等要素”。這些見解從不同角度對群眾文化的本質進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揭示了群眾文化的某些特征。
應當說群眾文化是我國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群眾文化是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熟而成熟的,也就是說,群眾文化自從它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矢志不渝的追求與卓有建樹的體現之后,便真正獲得了價值觀念、物質基礎、文化制度的成長和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講,群眾文化屬于主流文化范疇,并隨著共產黨統治地位的穩步確立,逐步發展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方式。
二、群眾文化的特性
1.廣泛性。這是由群眾文化的文化主體所決定的。群眾文化的主體是全體社會實踐者,是全民性的,它的文化內容和價值取向通過通俗的豐富的活動形式,在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得到傳播。
2.民主性。群眾文化與大眾文化、專業文化在文化參與和享受上的最顯著的區別就在于文化享有的民主性。在專業文化和大眾文化那里,人民群眾在文化實踐過程中,主要處于文化受眾的地位,文化參與顯得十分被動。這正是專業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文化專制意味的展現。群眾文化由于對文化創造和文化享受的雙重強調,人民群眾能通過自身參與文化活動來實現文化接受與文化創造的雙向轉換,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
3.傳遞性。從群眾文化的當代文化格局來看,它處于中間位置,即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主流文化的傳播需要通過一種合適的渠道,把其價值觀念和內涵直接傳遞給人民群眾。由于具備主文化性質和與人民群眾的“親和性”,正好使群眾文化成為了主流文化意識與人民群眾互動的中介。這一特殊地位使其文化傳遞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即:實現了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三、群眾文化的教育意義
教育,在我國主要有兩種,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從對人的發展和接受教育的內涵看,我國學校教育主要承擔的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公共道德和價值觀念教育的缺失、“以人為本”的教育體制尚未建立等現狀,使學校教育的知識教育顯得相對孤立和單薄。這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教育成本的過大,人才知識結構與社會脫節,人才的價值和道德觀念與社會發展失調等后果,這是我國學校教育現行體制的致命缺陷。群眾文化無疑是對當前國民教育的有益延伸。
四、群眾文化建設的對策
1.要穩定文化隊伍。基層文化員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推動基層精神文化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政府要顧全大局,增加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穩定文化隊伍,為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創造一個必要的工作環境。并且要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有真才實學的文化站專干隊伍,為群眾文化事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2.抓好基層文化網絡建設。基層文化站是農村文化網的網頭,起著核心作用。它能選擇合適的方式把廣大農村中具有參與文化活動興趣和志愿的農民朋友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文化活動群體。而建立基層文化網的關鍵是要找準結合點,把文化網建設納入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中,積極培養基層業余文藝團隊。基層的文藝團隊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層文化建設的發展和水平。同時,要發揮“點”的導向作用,開展網點結對,采取“抓大帶小”、以強扶弱的策略,根據輻射效應,帶動文化力量較弱的村落。
3.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是基層文化建設的“催化劑”。一是要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政策及時送進農村的千家萬戶。二是要弘揚主旋律,堅決掃除黃、賭、毒、封建迷信等社會丑惡現象,結合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把基層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臺,讓群眾自演自說,在娛樂中得到啟發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民間文化挖掘。民間文化是村落的源頭,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召喚力和誘惑力,給人以深深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