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默
拿到定價權看似非常簡單,給出高價,自然就確定首發價格,但是獲得定價權不等于就可以獲得更優惠的價格。
2009年3月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則“好消息”開始在鋼鐵行業里不脛而走。3月26日,道瓊斯通訊社援引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的話稱,根據協議,中國鋼鐵企業將從1月1日起按去年合同價格的60%支付貨款,今年基準價格確定后再結算差價。翌日,全球最大的鐵礦石供應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對此給予公開否認。
2009年度的鐵礦石談判還在僵持著。鋼鐵生產商和鐵礦石公司都卯足了勁,試圖將談判天平轉向自己。
“今年鐵礦石談判可能要延續到4月份。”3月中旬,河北鋼鐵集團副董事長劉如軍接受采訪時表示。另一種來自國際三大鐵礦石生產商的聲音則認為,談判可能要拖延到今年夏季。

相比過往幾年,今年的談判難度似乎更大。因為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國際經濟形勢,一系列撲朔迷離的悲觀數據不斷從全球各個角落里傳出。各國政府雖然出臺了氣勢磅礴的救市方案,卻并未讓經濟立刻好轉。
爭論的焦點在于對中國市場的預測。雖然三大礦山公司壟斷了全球70%以上的海運鐵礦石貿易量,但由于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購買方——每年消耗全球近一半的鐵礦石,在國際經濟形勢不景氣時,三大礦業公司只能將籌碼押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上。于是,“因禍得福”的中國鋼鐵企業增加了談判的話語權。
痛定思痛,中國鋼鐵企業今年計劃改變談判策略。一方面通過授予寶鋼集團更大的談判空間,另一方面又通過“救世主”的角色將籌碼放大,以期獲得更大的降價幅度。
鋼價再度低迷
好消息似乎總是短暫的。
去年歲末,受4萬億投資政策拉動影響,持續低迷的鋼材價格,開始出現了一波持續時間較長、幅度較大的反彈。受此影響,原本大范圍停產的中小鋼廠感覺像是“久旱逢甘露”,在出現利潤以后,開始陸續復產。在國務院制訂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刺激下,春節后第一周,鋼價強硬拉動。
然而好景不長,瑞士美特投資鋼鐵研究員牛巍發現,春節前后的強勁反彈很快被下游需求情況拉垮。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春節后第一個月,國內鐵礦石市場出現再一輪的跌勢,中國鋼鐵企業去年四季度遭受的傷痛還沒有平復,又一波打擊已經襲來。”
于是鋼鐵企業又重新回到了生存線邊緣,甚至出現部分小企業再次關停高爐,開始停產檢修。這導致鋼鐵企業的成品庫存開始升高,相應的原料采購積極性也逐漸減弱,鐵礦石外盤價格和現貨市場都出現了持續下跌,鋼廠對后市持悲觀心態。
河北省邯鄲市縱橫鋼鐵公司首先停掉了一個高爐。這是一家擁有200多萬噸鋼鐵產能的民營鋼鐵企業,該公司負責采購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今年2月初開始,公司關閉一個高爐。在去年那波悲慘的行情中曾被迫關閉兩個,但是在年底又恢復了生產。
邯鄲還不是停產最嚴重的地區。唐山的停產范圍更大。唐山是中國民營鋼鐵企業最集中的地區,這些中小型鋼廠對市場的反應比大鋼廠要靈活。
由于這些中小型鋼廠絕大多數都沒有進口長協礦的資質,過往的漫長時間里,他們只能進口現貨礦。前幾年,現貨市場的價格遠遠高于長協價,最高甚至超過一倍。然而,去年下半年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鐵礦石長協價跌破現貨價,這給那些即將破產的中小鋼廠再次生存下去的機會。
“長協價是個雙刃劍,現貨市場高的時候,長協礦肯定是好的,但是一旦現貨市場低于長協礦進口長協礦反而制約了鋼廠的發展。”聯合金屬鐵礦石頻道分析師杜薇笑言。
中國需求謎團
春節過后的鋼價跌勢,讓實力雄厚的大鋼廠也如坐針氈。“船大難掉頭”正是寶鋼集團、武鋼集團等大型鋼鐵公司的真實寫照。“危難”的形勢將大家再次聚到一起,商討如何應對。
3月13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了會長聯席會議,國內前20大鋼廠老總全部參加了會議。會議重點就是對控制產能釋放和是否擴大減產規模進行討論。
不過,鋼價的再次暴跌對于鋼廠而言,并非全是壞事,這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三大礦山公司對于市場的期望。此前三大礦山公司執拗地認為,盡管中國出現了需求萎縮的局面,但是下半年中國的需求將會逐漸恢復。
在有“底氣”的同時,三大礦山公司也心存僥幸和疑慮。2月中旬,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突然宣布,主動放棄國際鐵礦石談判的價格首發權,在談判中將明確采取觀望態度。在淡水河谷放棄首發價的前夕,力拓中國區總裁路久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由于形勢不明朗,力拓暫停了談判,“我們希望等形勢明朗一些,再進行談判。”
事實上,這些都只是三大礦山公司的借口,延遲談判的根源則是中方和三大礦山公司對于中國需求形勢的分歧。
世界鋼鐵協會秘書長Ian Christmas認為,2009年對鋼鐵工業來說是最嚴峻的一年,尤其是上半年,鋼鐵市場依然低迷,進入下半年,隨著各國政府經濟刺激計劃逐漸顯現效果,鋼鐵市場緩慢回暖,但真正恢復活力或許要到2010年。
但是真正了解中國經濟形勢的或許還是國內專家。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認為,盡管國家實施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啟動4萬億元投資拉動內需,但對鋼材市場需求的拉動作用有限,不足以彌補下游需求下降的影響。
中方談判策略之變
從2003年底中國加入國際鐵礦石談判之列開始,中國的鋼廠就沒有掌握過話語權。雖然今年的談判基本形勢依舊,但是已經改觀了許多。
在話語權突然增大的形勢下,借鑒前幾年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同時趁機改變了一些談判規則。據中鋼協一位副秘書長向記者透露,寶鋼集團今年仍然是中國唯一的談判代表,不過今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將全程參與談判,對于談判全程給予“監督”。
過往幾年寶鋼集團在談判過程中,對于礦山的報價隨時要上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但是今年不用再隨時匯報了,今年的談判將由寶鋼集團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全權負責。
杜薇介紹,以前寶鋼集團在談判過程中,由于經常無法及時聯系上相關領導,給談判制造了很多麻煩,耽誤了最佳時機。但是今年談判過程中,寶鋼集團只需要在相關部門給定的一個底線幅度內,即有權拍板。
擁有更大的談判空間還不夠,面對強勢的三大國際礦業公司,中國的談判策略依然需要改變。
由于國際市場持續低迷,三大礦業公司只能寄希望于中國的市場。基于此,寶鋼集團改變了談判策略。一位接近鐵礦石談判的中方權威人士稱,“相信三大鐵礦石供應商下一步不會再拖了,因為我們將會把今年的需求總量和供應商談判,誰先與中方談成價格協議,誰就拿到最大的采購量。”
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認為,今年的鐵礦
石談判理應降低40%左右的幅度。鞍鋼集團總經理張曉剛同樣表示,希望鐵礦石巨頭今年能把價格降低40%-50%。
讓國外鋼廠拿下首發價或許更好
與過往幾年談判中各參與方都希望拿下首發價不同,今年的形勢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淡水河谷首先要求放棄首發價,將這個“權利”拱手讓給了力拓公司與必和必拓公司。對此,杜薇認為,中國今年也沒必要取得首發價,讓國外鋼鐵公司拿下首發價,對于中方應該更有利。
爭相取得定價權,與過去幾年的談判經驗有重要關系。2005年和2006年,中國分別跟隨日本新日鐵公司和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接受了大幅漲價,國內媒體和企業心理越來越不平衡,認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理應有話語權,只有獲得定價權,才能獲得優惠價格,要求中國鋼廠獲得首發價格的呼聲異常強烈。
于是在2007年和2008年,中國談判代表寶鋼集團連續兩次確定了亞洲價格,中國“如愿以嘗”地得到了定價權。但2008年亞洲價格比淡水河谷歐洲價格高14.8%,隨后遭到多方詬病。2008年鋼材市場走軟時期,高額成本也給亞洲鋼廠帶來了巨大損失。根據中鋼協的統計,2008年中國71家大中型鋼廠在高價鐵礦石上多支付了1845億元,但是這些鋼廠的去年全年利潤只有846億元。
杜薇認為,拿到定價權看似非常簡單,給出高價。自然就確定首發價格,獲得定價權了,但是獲得定價權不等于就可以獲得更優惠的價格。
“2009年全球和中國經濟前景都不樂觀,中國鋼鐵行業面臨危機,礦石價格必須有一個較大的跌幅,才能保證鋼鐵行業安全運行。”聯合金屬分析師胡凱認為,但這并不表示中國必須再次拿到定價權,再次確定首發價格。如果世界其他地區鋼鐵企業更為艱難,需要更大幅度壓價,中國鋼廠應該適時退居幕后。
在胡凱看來,國外鋼廠比中國鋼廠更具談判優勢——在遭受經濟危機沖擊方面,歐洲、日本經濟顯然比中國更為嚴重,其中日本2008年GDP同比下降0.7%,9年來首次出現全年負增長,2009年經濟負增長幾成定局。這種情況下,歐、日鋼廠顯然比中國鋼企更適合作為談判的主要力量。“中方鋼廠此時應該修正以我主的談判方針,觀望國際鋼廠與礦山公司的談判進程,2009年中國繼續堅持爭取首發價格,未必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