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云
被媒體發掘出來的“怪病”
水富是云南省的北大門,水陸空交通甚為發達,居民意識開放,外出務工的農民不少。
從2006年10月起,該縣向家壩鎮永安村的10余名村民就不同程度地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2009年3月,向家壩鎮再次報告,該鎮永安、大池、樓壩3個村相繼有多名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出現相同癥狀。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先后有粱永華、陳德才、陳文學、陳文津、楊影貴、李長海、李元金、景發英、景發遠、景發財、王其彪、劉樹田等12名農民工得“怪病”死亡。
3月中旬,《春城晚報》派出記者前往水富調查“怪病”,從3月16日開始,該報在顯要位置,連續刊發調查報道,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一起職業病公共事件在已經爆發兩年多以后,被媒體公諸于眾。
據了解,2003年至今年3月17日,水富縣向家壩鎮永安、大池、樓壩3個村共有77人自發到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官溝鄉多家石英砂加工企業務工。這些農民工當中,有12人于2036年10月至2008年12月間死亡,死因診斷包括結核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風濕性心臟病等,有30余人先后出現過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另外41人沒有自覺癥狀。由于村民不了解這種“一陘病”,各種猜測和謠言四起。直到一名患病的村民去年6月份在北京被權威專家確診為塵肺病后,當地人才開始懷疑這種“怪病”與這些病人曾經的務工經歷有關。
據患病村民反映,他們曾分別在官溝鄉數十個不同的石英砂加工企業里從事相同的工藝流程——破碎石英砂石,篩分后包裝。據了解,鳳陽縣現有40多家石英砂生產廠。大部分廠家屬于家庭作坊式生產,為節約成本,都采用千法生產普通石英粉,安全防護措施非常不完善,作業場所粉塵濃度很高。
根據這些村民的病癥,當時就有不少有經驗的人估計,“怪病”可能屬于塵肺病。據資料,塵肺病為長期吸入大量二氧化硅與其他粉塵所致。粉塵長期滯留在細支氣管與肺泡內,病人即使脫離粉塵作業場所,病變也會繼續發展。
據有關專家介紹,塵肺病是一種無法治愈的致殘性職業病,被喻為不轉移的肺癌,至今沒有治愈辦法。得上塵肺病的人會逐漸失去勞動能力,最后呼吸衰竭而死。這類疾病完全可以預防,但不僅需要從業者具有較高自我保護防范意識,而且需要在勞動保護方面做較大投入,目前的雇主,不會也不愿意增加成本投入。叉缺乏政府方面的嚴厲監管,只有工人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來作賭注了。
據到鳳陽打工的農民工介紹,他們從事石英粉生產,每月可拿到2000元左右工資。對于打工農民來說,一個月能掙2000元,這是一筆比在家里務農高得多的高額收入,貧困的他們無法擺脫金錢的誘惑。
農民工家庭因病致貧
從水富農民工發病,到如今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幾乎所有的患者都因治療頑疾背上沉重的債務。他們的遭遇反映了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和維權的困境。
有專家認為,職業病維權需要證明患者所患疾病與其所從事行業之間存在因果聯系。由于農民工流動性大,勞動合同簽訂率偏低,一旦患上職業病,很難依靠個人的力量維權。在這次事件中,患病農民工務工的大部分石英砂加工廠都是家庭作坊,有的甚至沒有名字,無疑給維權帶來更大難度。
據當地村民介紹,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當地村民李長海、陳文軍、鄧壽田、李忠民4人,通過外鄉朋友的介紹,每人交納了100元中介費后,跟著其他村民一起,成為第一批到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官溝鄉一砂石廠打工的村民,據說主要從事粉碎砂石工作。雖然工作環境很差,但每個月下來有2000多元工資,每年還能往家寄2萬多元錢。
看著這4人每年出去都掙到了不少錢,于是一些沾親帶故的村民,趁他們返鄉時紛紛找到他們,希望通過介紹也出去打工賺錢。從2007年開始。當地近300名村民紛紛去到安徽砂石廠打工,也確實賺了不少錢。
向家壩鎮永安村衛生所所長晁增明說。從2006年初開始,務工回來的部分村民,開始出現胸悶、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發展到最近一兩年,患者產生多種并發癥,最后因肺心病、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人開始出現。
晁增明說,經衛生所初步統計,患這種怪病的永安村民就有23人,其中6人已集中在近兩年時間里相繼死亡,其中一家死了3個人。另據了解,相鄰的大池村患上這種病的人也有22個,其中已死亡5人,且都是壯年男子。
據了解,向家壩鎮得這種怪病的人,涉及到永安、大池、樓壩3個村委會。村民反映說,當地近幾年到安徽從事相同工作的村民至少有300人。現在到底有多少人患這種怪病?當地縣委一官員透露說。3個村委會已經死亡12人,其中樓壩村委會1人,其他的集中在永安、大池兩個村。患上這種怪病的人,尤其以永安村最為突出,目前還有27人。
永安村一周姓村民說,村里的-陘瘸是從2006年下半年出現的,開始村民們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只知道這些人醫來醫去總不見好轉。后來才發現,那些陸續死了的村民,都是從安徽砂石廠打工回來的人,而且所從事的工種基本一樣。
村民王長貴曾經可以挑起兩百多斤擔子,現在已完全失去勞動能力,大部分力氣只能用來呼吸。王長貴是2007年3月到安徽砂石廠打工的,大部分時間在粉塵區作業,雖然一月下來可掙到2000多元工資。但由于工作環境太差、粉塵太大,只干了兩個多月就回來了,沒想到還是得了這種可怕的怪病。因沒錢醫治,只能在家等死。
類似王長貴這樣的強勞力,因為打工致病,家里的“頂梁柱”一下子垮了,許多家庭由此“因病返貧”。
在了解了怪病的危害性和不可治愈性后,一些村民才開始四處求醫,由此背上了債務。由于沒錢治病,許多有疑似塵肺職業病的村民,干脆“等死”,放棄了治療。
“怪病”就是“矽肺病”
媒體的報道使得水富農民工“怪病”事件浮出水面,引起了云南省總工會高度重視。3月17目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盧正國即作出批示,要求昭通市、水富縣兩級工會及時了解情況,發揮工會維權幫扶作用。3月23日,省委副書記李紀恒對該事件作出批示,要求各有關方面“迅速組織力量,積極指導,幫助市縣相關部門開展健康檢查和治療、查清真相、維權救助等工作,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昭通市水富縣政府3月27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水富縣赴安徽省鳳陽縣務工返鄉人員患“怪病”事件處置情況。
水富縣副縣長高文輝通報說,經昭通市、水富縣聯合調查組調查:截至2009年3月17日,水富縣向家壩鎮自2003年起,先后有77人到安徽省鳳
陽縣官溝鄉務工,其中永安村65人、大池村11人、樓壩村1人,他們中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26歲。所務工企業為石英砂加工企業,數目達數十家,他們在具有相同工藝流程的多個企業里務工,工藝流程為:石英砂石破碎,篩分后包裝,作業場所粉塵濃度很高,可見度較低。
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在77名外出務工人員中,從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有36人先后出現咳嗽、咳痰、氣喘、胸悶、乏力、消瘦、全身浮腫等癥狀。其中2006年10月-2008年12月間陸續有12人死亡。目前仍有2名外出務工者未返回。
2009年3月17日-20日,云南省衛生廳組織安排返鄉存活的63名外出務工人員分別到水富云天醫院、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分院、水富縣人民醫院進行健康體檢。3月20目。云南省、昭通市職業病診斷專家組在衛生部專家組的指導下對體檢結果及6名存有醫學影像資料的死亡者進行了職業病診斷。結果為:63名外出務工返鄉存活人員中,矽肺30例,無矽肺33例;12例死亡病例中,6例有影像學資料死亡病例中,矽肺2例,高度懷疑矽肺合并肺結核1例,肺結核2例,肺部感染1例,其余6例死亡人員因無影像學資料,無法診斷。
30例診斷為矽肺的人員中,有5例無癥狀未住院留觀,其余25名因出現咳嗽、咳痰、氣喘、胸悶、乏力、消瘦、全身浮腫等癥狀住院留觀。住院留觀者中3人經臨床檢查未發現異常于3月19日出院,1人因病情較重轉院至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救治,其余21人仍在水富縣人民醫院住院留觀治療,除1例癥狀較重外,其余20例一般情況良好,生命體征及情緒穩定。對這些人員,將按照有關規定,每半年進行健康監護。
高文輝說:“關于死亡人員的撫恤費用、患病人員的診療費用以及遺屬的困難救濟等工作,目前正在協調安徽省妥善解決。”
各級工會積極穩妥介入救助
昭通市總工會接省總領導的批示后,提出了水富縣總工會在當地縣委政府領導下開展工作的工作原則,要求水富縣總工會以主動積極的姿態參與縣委政府對事件的調查處理,摸清情況,發揮工會維權幫扶的作用,并立即向水富縣總工會撥付3萬元慰問金,及時對患病農民工進行慰問和幫扶,并把事態發展情況及時向省總工會上報。水富縣總工會及時派出一名常務副主席參加了水富縣政府對返鄉農民工患病調查處理的工作領導組,縣總工會在縣委政府的統一安排下,迅速協助有關部門開展入戶調查,了解縣體情況,掌握事態發展進程,在參與調查核實過程中,向村民發放《農民工維權服務卡》,做好對村民的宣傳和思想穩定工作,縣總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收到昭通市總劃撥的3萬元專項幫扶資金后,共安排34萬元資金用于對返鄉患者的慰問幫扶。在縣委的安排下,在水富縣牽頭舉行了“感動水富、愛心傳遞”——為我縣在安徽務工患病農民工獻愛心大型捐資公益活動,發放倡議書1萬余份,截至3月26日共收到捐贈資金24.8萬元,將在縣委政府的部署下專門用于安徽返鄉患病農民工的慰問救助。
3月27目,省總工會由李晉云副主席帶隊,組成調研慰問組,攜帶5萬元慰問金,赴水富縣開展調研慰問活動。調研慰問組抵達水富后,組織市、縣兩級工會領導認真學習了中共云南省委自恩培書記和李紀恒副書記對事件的批示,聽取了市、縣兩級工會對事態進展情況的匯報,對開展向患病農民工進行慰問活動進行了安排部署,進一步要求落實白恩培書記批示精神,在縣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統一行動。
3月28日,調研慰問組到水宦縣第一人民醫院對仍留院治療的返鄉農民工進行了看望慰問,并發放了慰問金,表達了黨和政府對患病農民工的關愛之情。截至目前,省總工會、昭通市總工會、水富縣總工會三級工會共安排專項資金8.4萬元,用于安徽務工返鄉患病農民工慰問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