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龍
一、我國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5年的4283元增長到2006年的11759元,10年增長了近兩倍。個人資產保值增值需求日益旺盛,這為理財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根據《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的服務活動。
我國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服務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招商銀行推出集本外幣、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代理收付功能為一體的“一卡通”,這是國內首度出現以客戶為中心的個人理財產品。此后,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率先在國內銀行界成立了私人銀行部,客戶只要在私人銀行部保持最低10萬元的存款,就能享受該行的多種財務咨詢。2003年,建設銀行以“匯得盈”命名的個人外匯結構型理財產品第1期正式向市場推出,隨后,各家銀行也相繼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外匯結構型存款,如匯率區間累計增值存款、階梯跳躍型存款等。各家銀行還分別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了個人理財中心、個人理財工作室以及金融超市,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理財服務。短短幾年間,所有銀行都在開拓個人理財業務,個人理財業務出現了越來越紅火的局面。由于個人理財業務屬于銀行的中間業務,并不占用銀行資金,銀行只是充當中介,并不負擔責任,是一項風險小、收益大的優質業務,因此在國際上是一種十分流行的金融服務,被銀行看作是取之不盡的“金礦”。美國私人銀行過去幾年里個人理財業務每年的平均利潤率高達35%,年平均贏利增長12%~15%,遠遠優于一般的銀行零售業務。隨著2006年底銀行業的全面開放,我國國內金融創新步伐不斷加快,個人理財業務成為各家銀行競爭的重點。
當然在理財業繁榮的背后我們也可以看到像華爾街金融巨頭麥道夫的“龐氏騙局”,看到理財業中潛在的各種風險,妥善地處理好理財業務發展中的問題,提高商業銀行對理財業務風險的管理水平,加強對理財業務的監管,是保證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健康、有序、規范發展的基礎。
二、我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分析
1.理財品種不豐富。理財業務與傳統業務最為不同的就是其“個性突出”,不同理財機構針對不同的客戶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資領域的比較優勢,安排最適宜的投資期限,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要。雖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推出的個人理財產品名目眾多,但各家銀行推出產品實質上大同小異,互相效仿,產品整體技術含量較低,營銷的目標市場和目標客戶也基本一致,僅局限于利率、匯率掛鉤與國債、央行票據等投資組合的幾種產品,不能根據客戶的需求有差別、有選擇地進行產品設計和客戶服務,產品同質化嚴重。
2.人力資源的瓶頸。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業務,要求理財人員必須全面了解理財產品的各項功能,熟練掌握投資、銀行、保險、法律、稅收、財務等多方面知識,具備豐富實務操作經驗,并有良好的交際和組織協調能力。國外和我國香港地區一般都對理財業務人員資格有明確的要求,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時間較短,理財經理多由個人業務部門客戶經理兼職。由于人員素質跟不上,目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主要是資產管理業務,且僅停留在產品上,深層次的理財業務還無法開展。
3.理財業務資金管理不規范。部分商業銀行的理財資金管理不規范,沒有按理財產品協議使用資金,發生理財資金挪用的現象。而且,商業銀行通常對出售理財產品獲得的資金沒有設置專門科目進行管理,只是在儲蓄存款科目反映,僅是作了凍結而已,資金實際用途難以監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4.投資人利益保護不完善。在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過程中,投資人一般在專業知識和信息方面都處于弱勢。有些商業銀行在向客戶推介投資產品時,沒有充分了解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認知能力和承受能力、評估客戶的財務狀況,從而不能提供合適的投資產品由客戶自主選擇。甚至有些商業銀行利用投資人對專業知識的不了解,偷換概念、誤導投資人,從而使投資人不能夠按照自己的真實意圖進行投資。在理財期間,很多銀行未將理財資金的投向或投資組合、市場運作、交易細節、風險和收益分配變化以及其他重大影響事件等信息及時向客戶披露,客戶對自己理財資金的運作、風險和收益等情況一無所知。有些銀行在提供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中提示風險較為籠統,沒有明確個人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有些商業銀行沒有嚴格按照合同的規定使用投資人資金,由此導致投資人利益受損。
三、關于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政府監管部門:堅持“鼓勵與規范并重、培育與防險并舉”的原則。
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利率、匯率形成機制,積極推進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進程,逐步放松金融監管,鼓勵金融創新,促成我國金融業的綜合經營,為我國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嚴把監管之關,降低商業銀行個人理財風險,保護好投資者利益。
第一,要修改和完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管法律法規。對商業銀行從事個人理財業務進行全面規范,就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產品設計、投資范圍、風險內控、宜傳營銷、后續服務、理財從業人員管理和監督管理等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第二,監管部門應按照有關規定,檢查督促商業銀行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管理部門,配備必要的專業人員,審慎審批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或計劃的銷售。第三,加強對理財從業人員的管理。重點抓理財資格管理,要求各家銀行建立從業人員資格管理的體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方式和完整的考核方法,所有一線理財從業人員都應獲得本行給予的資格認證,并在銀監會統一登記,建立
理財人員數據庫。如果理財業務人員發生了違規行為,在情況查實的情況下,將取消其從業資格。
(二)商業銀行自身:作為個人理財業務的主體,應在主動接受外部監管的同時,不斷強化自身,有效提升開展業務,防范風險的能力。
1.明確市場定位,不斷創新個人理財產品。建立起完善的客戶信息數據系統,針對不同客戶的要求,對市場群體進行細分,明確理財產品的市場定位,做到“以市場為向導,以客戶為中心”,圍繞目標客戶提供針對性地服務。加強技術開發投入,提高產品創新能力,結合我國債券市場及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制定戰略發展目標,告別因同質化而帶來的低層次的競爭。
2.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業務人員素質。首先要努力加強理財師隊伍建設,要特別重視金融理財師的培訓和認證工作,目前,我國國內實行的是金融理財師(AFP)和國際金融理財師(CFP)兩級認證制度。要充分認識金融理財師培訓和認證工作的重要性,使理財業務發展與專業人員培訓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其次,要建立對業務人員的培訓體系,銀行業應該優選一批業務熟練、責任心強、對個人理財業務感興趣的精英員工,進行保險、股票、債券、基金、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并進行針對性地崗位交流,使其盡快熟悉銀行的各類業務,能夠進行銀行業務的獨立操作。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又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理財服務并通過更多的高級專業理財師培養和有效發揮其作用,來穩步提高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水平。
3.完善個人理財業務的風險管理體系。國有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必須有精密的風險管理能力,因為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過程中針對的是個人,因此該業務的風險管理不同于以往,應當建立適應個人理財業務的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是有效防范個人理財業務各項風險的必要基礎。首先,銀行應該意識到個人理財業務面臨的多種風險,確定在風險管理體系中覆蓋所有風險,并在事前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根據銀行的發展策略、資本實力等來確定所能承受的總體風險程度,并且銀行應對可承受的風險程度進行指標量化,針對不同的風險進行不同的風險限額管理。其次,銀行應該建立有效的內部審核監督機制,保證銀行各相關部門都必須在規定的限額內進行交易以及各項操作過程的合規性,業務行為與合同的一致性。
4.嚴格保護投資人的利益。保護好投資人的利益是關系到個人理財業務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時要按照符合客戶利益和審慎盡責的原則,開展理財業務。商業銀行通過理財業務向客戶銷售有關產品時,了解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認知能力和承受能力,評估客戶的財務狀況,提供合適的投資產品由客戶自主選擇,向客戶銷售適宜的投資產品。在做好上述的要求以外,我們建議商業銀行應按照理財計劃合同約定管理和使用理財資金,除對理財資金進行正常的會計核算外,還應為每一個理財計劃制作明細記錄。商業銀行在向客戶解釋相關投資工具的運作市場及方式、進行充分風險揭示時要以明確、醒目、通俗的文字表達,使投資人有充分的理解。商業銀行要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及時向客戶提供其所持有的所有相關資產的賬單和其他有關報表與報告。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