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艷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要從情感入手,優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新奇與快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情感因素;多媒體;創新思維
傳統的教學觀念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現代教育提倡以“以人為本”,陳舊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束縛了語文教學的改革。教師要創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切實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鼓勵質疑、大膽實踐。
一、培養師生情感,創建和諧教學氛圍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適合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內化與升華,是衡量個體與社會文明的重要尺度。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把熱愛自己的專業和熱愛自己的學生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好教師。”所以說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里所說的情感因素既有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呵護、體貼和鼓勵,也有教師對教育事業、對語文學科的熱愛與追求。教師要將學生帶入語文教學情境就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內蘊,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如臨其境。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得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教師要抓住作品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如在講《故鄉》一課時,我以“誰不說俺家鄉好”入題,讓每個學生都說說家鄉的“好”,有什么特產、有什么風景、有什么歷史文化等,大家爭先恐后地踴躍發言積極參與,使課堂教學氛圍一下活躍起來,我趁機引入了魯迅先生的《故鄉》,通過教師領讀、學生朗讀、文章分析,主人公的“故鄉”情結深深感染了每一個學生,主人公對故鄉的眷戀不舍、回歸故鄉的激動欣喜、往日的追思回憶的復雜情感躍然紙上。學生在學習《故鄉》時,不但領會了作者的作品主旨,而且對自己的故鄉有了更多的情感依托和無限熱愛。
二、優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習興趣
語文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廣泛開發學生潛能,就要從優化教學手段入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多媒體實現語文課堂輔助教學已成為可能。教師要創設語文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掀起情感共鳴的漣漪。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充分發揮視聽功能,加大教學密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圖片、聲音、影像、動畫等載體,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拉近學生與文章作者的心靈距離。如講《春》一課時,教師可以充分搜集有關圖片、聲音、色彩和動畫等素材,利用Powerpoint或Flash等多媒體制作軟件制作加工成CAI,圖文并茂、視聽并舉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講課時,首先播放春天里的各種聲音,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然后展示春天里的各種畫面,使學生眼前一亮,青山綠水間鳥語花香讓人心馳神往;最后再根據教學要求完成教學活動。一節課下來學生一直處于高度愉悅的心情狀態中,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程度。這樣的教學,開放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為他們開辟了立體的思維通道,促進其想象能力的增強、審美能力的提高。
三、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創新思維
高爾基說:“如果學習只在模仿,那么我們就不會有科學,就不會有技術。”語文學科作為中小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實行創新教育意義重大,語文教師只有對傳統學科不斷創新、不斷注入活水,才有發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創新教育巧妙、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并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就顯得極為重要。要打破以教師為教學中心的教學模式,開展師生交流與合作;要鼓勵學生多疑、多思、多探討、多合作、多發現。教師對于學生口頭或書面做出的各種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邏輯就要給予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鬧出笑話,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師也應及時對該生積極勇于答題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時應批評和引導那些取笑別人的學生。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課中,很多同學對魯提轄的人物性格做出了不同的評定,有人說他義氣,有人說他有勇有謀,有的說他脾氣暴躁……教師不要及時進行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通過文章去解讀。要根據學生實際設疑或讓學生互相設疑,啟發學生多思、合作、探討、解疑。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學中,雖然很多人為愚公移山的勇氣和精神所折服,但也有人提出了“與其移出,不如出山”的論斷,也有人說,愚公移山會破壞自然環境,造成水土流失。更有人說愚公應把有限的人生精力去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面……通過這樣的討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總之,教師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要以師生情感為紐帶、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教材內蘊,以學生為中心,大膽嘗試多種教學手段,實現語文課堂教學局面的新突破。
參考文獻:
[1] 李武平.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現代教育,2003(6).
[2] 張華平.語文探索.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