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浙江省選出的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與浙江的代表一道開會、視察,朝夕相處,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浙江代表團人數多,是個大團,各界英才匯聚,代表素質高。每年人代會期間,團內的大小會議我從不輕易缺席,因為我切實感到聽代表們的發言是難得的學習機會。那些發言,或長或短,都是那么實在,言之有物,見解獨到。我常常在會后把他們的發言稿要來細細品味、體會。開會期間,如無急事,我晚間是不回家的,為的是在駐地與其他代表多些交流,聽取他們的人生感悟,了解他們事業的成就,既豐富了知識、受到了啟迪、凈化了心靈,又漫議社經時事,交了朋友。

企業界的常青樹魯冠球
《人民日報》“視點新聞“專欄曾就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開展討論,有一篇題為《取之而有道,用之而歡樂》的短文,講的是魯冠球和他領導的萬向集團履行社會責任的3個小故事。看了這些故事,我聯想起他在人代會上的多次發言。他以濃重的蕭山口音表達的理念常常使我雙眼為之一亮。他曾說,一個企業要增強競爭力,必須靠人的積極性的充分發揮,按經濟規律辦事,其中的關鍵是將利益原則和效益原則相結合,同時要不斷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在實踐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這些話很精辟。
在業內,有個“萬向節奇效”的說法,魯冠球解釋說,所謂“奇效”的取得,是因為他一直堅持從價格、質量、成本三個方面把握市場競爭的脈搏。在原材料漲價時,別的廠都在提價,他就堅持不提價,把原材料漲價造成的損失,用苦練內功、加強管理、降低消耗、提高工效來彌補,堅持薄利多銷,從而占領和擴大市場。
魯冠球要求他的團隊把對質量的重視、對用戶的尊重看作是首要的社會責任。他說:“我們是在辦工廠,要真正站得住腳,靠什么?靠質量,靠信譽!”他要求他的員工明白,企業的信譽是無價的;他明白萬向節的成功是社會支持的結果,企業有義務以自己的愛心回報社會。他還說:“我們要多做別人不做的那些小事,多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魯冠球也有其獨特的視角。他說,金融之“危”孕育的實業之“機”正悄然來臨。首先是人力資源回歸,其次是資金投向回流。因此,借助金融之“危”帶來的變革力量,抓住當前資金換市場、時間換空間、思維換地位的有利時機,與全球的優秀資源和企業合作聯合,危中求機,化危為機,中國的世界級大企業就會誕生。魯冠球的這番話道出了中國企業家的堅持和執著,他表達的是中國的信念。

農民本色的李如成
李如成和他領導的雅戈爾集團本身就是一個傳奇。30年前,李如成僅以2萬元的知識青年安置費開始了他漫長的創業歷程。當我置身于寧波雅戈爾服裝城時,無論如何也不能想象,李如成和他的伙伴們當年自帶尺子、剪刀、小板凳,在極其簡陋的戲臺地下室的小手工作坊縫制襯衫的艱苦景況。而今天的雅戈爾已成長為擁有5萬名員工,規模世界最大、工藝最先進的襯衫、西服生產基地和上市公司,年產服裝7000萬件。在李如成的帶領下,雅戈爾集團在其他產業也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探索。
在人代會期間,每當我見到李如成,對雅戈爾的成就表示贊許時,他總是憨厚地一笑,謙虛而誠懇地說,他是借國家改革開放的東風走過來的,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雅戈爾的今天。“那是我的運氣好,要感謝鄧小平。”
關于李如成其人,媒體和作家有過許多報道和描述。通過在兩屆全國人大的接觸和了解,我冒昧作如下歸納:
一是農民本色。在我眼里的李如成,從不擺譜顯闊,一貫低調謙誠,和藹可親。身著常年不變的雅戈爾西服和襯衫,手拎一只多年不換的普通公文包。飽嘗過中國社會最底層人群艱辛的他,從不抱怨命運,而是砥礪磨練,樹立了奮發前行的堅定信念。
二是扎實作風。他常講他就是想認真做點實事,看不慣社會上的浮躁,看不慣媒體的炒作。
三是前瞻視野。慣于沉默深思的他,有過人的經營智慧。他說,我們做外貿出口,要堅持“兩條腿走路”,既有自主品牌出口,也有貼牌(OEM)加工,但我們開發國際市場絕不打價格戰,不與國內同行自相殘殺。
四是經營有道。用科學發展觀來看,李如成經營雅戈爾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將企業自身的條件與市場實際相結合,不盲目套用某種模式。他說,企業成功的關鍵不是跑得快,而是少走彎路,不犯和少犯錯誤。
五是危機意識。他曾說,從中國本土看,雅戈爾多項指標已多年穩居榜首,但放在世界范疇看,雅戈爾的年銷售額和利潤僅相當于歐美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況且國內同類企業也在你追我趕,雅戈爾同樣面臨挑戰,不進則退。實現“創國際品牌,鑄百年企業”的目標,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光明天使呂帆
這段短文是專寫一位從事眼科醫學的人大代表。她就是來自浙江溫州的眼視光學教授呂帆。上世紀80年代初,她就讀于溫州醫學院,從1995年起在美國新英格蘭視光學院做訪問學者,2002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與同事一道,在溫州醫學院創建“眼視光學”專業,以全新的科學理念,將傳統的眼科和現代視光專業相整合,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形成完整的教育、科研和臨床體系,被國際眼視光學界贊譽為眼視光學的“中國模式”。
呂帆成功的人生使我和眾多的人感動。這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專業成就,還有她獨特的人格魅力。在人代會上,她是我接觸最為頻繁的代表之一。我倆同為呂姓,會場的座次自然是相挨著的,交談的機會很多。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前夕,我訪問了呂帆所在的醫學院,再次近距離了解這位我熟悉而敬佩的年輕學者。
獻身祖國眼科醫學事業,是她堅定的志向。人們都知道,醫生在美國有著非同尋常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是個人人羨慕的職業。當年她在創建于1894年、世界上第一所高等視光學院畢業拿到博士學位時,許多人勸她留在美國工作。呂帆毅然選擇了回國,而且是回到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母校。她說,選擇回國動機其實很簡單,報效國家是任何一個海外學子都應有的情懷。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沒有錯。
在公眾場合,呂帆非常低調。在浙江代表團里,她很少談她的專業成就,但對有眼疾的代表朋友,她是異常關心的,仔細詢問病情,并就治療、保健等細節,一一悉心給以指導。平時,她言語不多,總是細聲細語,伴隨著真誠的微笑。她有著江南知識女性優雅婉約的恬靜和自信。難怪她的同事和朋友這樣夸她:坐診醫院時,是位和藹耐心的醫生;執鞭教室上課時,是位愛護學生的嚴師;在主持院務工作時,是位有頭腦有才干的好領導;在家里,是位賢妻良母。她把家事、公務處理得井然有序。當我問她是怎樣把這些角色處理得這樣好時,她的回答很妙:用智慧和勤勞營造幸福。

修鞋匠出身的企業家南存輝
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時,身為正泰集團董事長的南存輝年僅35歲。他最初給我的印象,一是略顯老成但很沉穩;二是出言謹慎但不乏要言妙道。我倆此前從未謀面,但一見如故。此后,我到溫州參觀了他的企業,對他和正泰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有位評論員說,南存輝與溫州有著無法解開的共生關系,他是溫州模式走出新路的探索者和領路人之一。把他形容為溫州的一個符號并不為過。
聽了他的多次發言,加上在正泰的所見所聞,使我打心眼里佩服這位風華正茂的企業英才。
我在多處場合聽到或看到他的不少“經典語錄”。這些語錄表達了他的經營理念。當有人問他統領一個大企業的力量支持是什么,他說:“聽中央的、看國際的、干自己的。”當有的機構把正泰和他本人列入富豪榜時,他說:“我們要拼命擠進納稅排行榜,要拼命退出富豪榜。”在講到取得成功的經驗時,他用4句話來概括:不投機取巧,對合作伙伴、對客戶,乃至對國家,都講誠信;對內對外都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以人為本;要立足實際,不好高騖遠;不斷創新,首先是觀念的創新。這都是絕對聰明而有效的做法。
南存輝對于人生、對于事業的感悟也很獨特。他說,生命的質量不等于錢的重量,往后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做企業像爬山,剛開始覺得很簡單,當你越爬越高,企業越做越大的時候,碰到了困難,越爬越覺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不能回頭。南存輝和他帶領的正泰團隊,就是這樣不畏困難、勇敢攀登、永不回頭的人。

文壇女杰葉文玲
著名作家葉文玲是九屆全國人大時與我同一個組的好友,我慶幸自己有機會能與她相識。我樂于同她交談,是因為從她的言談中我看到人生和事物美好的一面。初見面時我委實沒有想到,坐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位才思橫溢、擁有800多萬字共39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葉文玲文集》的文壇杰出女性。說來也慚愧,我集中讀她的作品還是在當了人大代表以后的這些年,起先讀的是她送給我的那幾本書,如《敦煌守護神常書鴻》等。說來也巧,常先生的女兒常沙娜教授也是我們同組的代表。閱讀文玲書中的故事,并傾聽常教授的追憶,使我沉浸在一種神馳心往的境界中。
葉文玲的小說關于普通人命運的描寫,感情真摯,語言清新自然,讓人掩卷不忘。我還喜愛她的散文,她對周圍人的觀察細致入微,對那些看似極為平常、普通的事,描述是那么生動有趣,分析又是那么入木三分。
她說,作家的工作是在培植澆灌人生理想的常青樹。閱讀她的作品,或同她面對面交流,你會發現她每時每刻都在尋找和發現美。她傾訴的生活真諦、傳遞的美學理想,潛移默化地進入你的腦海。
1994年,在北京舉行的世婦會的“NGO”論壇上,葉文玲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們關注世界》的演講,當時我工作的國務院外辦從文稿匯編中發現了這篇演講,并向我推薦,我一讀為快,印象極好。葉的這個演講從中華大地一個普通的母親、一個中國女作家、一個在改革開放環境中工作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視角,表達了對國際舊秩序弊害的關注和憂慮以及對公正合理新秩序的渴求。后來我看了她以人大代表身份出訪非洲的觀感文章,不由得聯想起她在世婦會上的那篇演講。我對我的同事講,你看,葉文玲了不起,她不僅是知名作家,而且還是一位善于同外國人打交道的民間“外交官”。

紡織界的傳奇女性沈愛琴
在代表中同我交往較多的還有沈愛琴,她是中國紡織界的一位傳奇女性。在人代會期間的會議上,我多次聽她介紹萬事利的創業經驗。此前,我就知道浙江的民營企業搞得早,搞得好。看了萬事利,我才真正有了感性的認識。
那年她邀我到杭州參觀她的企業。可以說,她的創業史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1975年帶領20多名職工創業至今,風風雨雨走過了30多年的艱苦歷程,萬事利由一個農村小廠變成一個規模不凡的集團。
沈愛琴是一個永不停歇的人,但在她風風火火到處奔走的外在形象后面,卻有著常人不完全具備的善思慎行的辦事作風。她同我講過,20世紀80年代中期,絲綢業一片興旺,產品供不應求。當時人們一門心思擴大生產,但此時的她卻異常冷靜,異常清醒,沒有被眼前的紅紅火火蒙蔽了眼睛,她所看到的是紅火掩蓋著的危機。她想,產品檔次低,即使出口,充其量也是半成品的坯綢。蠶和絲都是我們自己養的、產的,但我們的絲綢業為什么總是上不去,說到底就是我們缺乏先進技術。
為了技改,沈愛琴幾乎投進了全部家當,當時職工們不理解。事實證明,沈愛琴是有遠見的。當不少同行企業在優勝劣汰的大浪沖擊下一個個虧損、倒閉時,萬事利卻能一枝獨秀,不僅站住了腳,還有了新發展。在她看來,絲綢再高檔,仍然是半成品,只有成為服裝才具備真正的實用價值。于是她說到做到,潛心探索,并虛心借鑒法、意等服裝大國的經驗,終于創出了“絲綢之府”自己的名牌絲綢服裝,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讓紐約第五大道的時裝客稱奇。有人評說,萬事利的絲綢女裝既突出女性的柔美,又體現中國的文化傳統,時尚而不張揚,簡約而又細致。
智者蔣福弟
還有一位朋友不能不提,他就是蔣福弟。這位個頭不高,面龐清瘦,談吐平緩,知識淵博的伊斯蘭同胞曾是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政協副主席。我與他交流甚多,十分融洽和默契。他是我團寫議案最多的代表之一,關注的范圍廣泛,洞察力強。他起草的議案論據充分、道理清晰、建議中肯,不乏真知灼見。他對黨和國家政策的深刻理解令我折服。他以民主黨派成員的身份參加外事活動,很會針對外賓的特點做工作。特別是他現身說法,介紹我國民族宗教政策及政治協商和多黨合作制度,深入淺出,使外國人聽得十分專注。
他對人大工作十分執著。在人代會期間,我幾乎看不到他參加什么休閑應酬,總是在屋內悉心研讀文件。他把人大代表的職責看得極為神圣,把替選民表達心聲看作是自己嚴肅的責任。他待人謙和有禮,與人討論問題時,總是悉心傾聽,表達自己看法時,總是說他的話只是一家之見,不見得正確、全面。我非常樂意與他交流,從他的話語中可以得到智慧的力量。
我自認是個重情重義之人,與那么多浙江的代表因人代會而相識、相知,成為朋友,這是我的緣分。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驕人的業績。任你提起其中的一位,我都有訴說不完的回憶。在我腦海,這些記憶是永恒的。
(呂聰敏:1998年1月當選全國人大代表,2003年1月再次當選。曾任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十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